你在这里

不同视觉:看杨振宁弃美入中

国内当下最火爆的,显然不是股市疲软、房价坚挺、中美博弈、中日争端、中朝较劲,而是95岁的耄耋老人杨振宁先生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光荣加入中国国籍的伟大爱国之举。 国内主要媒体的头条:“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已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因此转为中科院本国院士,科学院还为此出台了相关条例,云云”,潮水般汹涌的文章,褒贬不一,令人思考。 首先声明,免生误解,这是杨振宁的个人选择,无可非议,恭贺而至,继而剖析。 这一消息在美日西方,没有人会关注,但在可爱的祖国,为何就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纷纷的大事儿? 有人力挺,有人调侃,本来就是正常现象,杨振宁的形象早已不是科学家了,而是头号公众人物。 既然是公众人物,现代科学已经进化到既是交叉性又是相互影响渗透的综合学科,仅由纯物理圈人来评论是不合理的,我从生物科技、经济金融以及海内外视觉的综合背景来深入评论,顺理成章。 特别是,近来一下子来了不少提问,有问必答,我谈几个常识问题,纯粹不同视觉的个人思考。 在美日西方发达国家,通常情况下,65岁以上退休老人退居二线后,不再喧宾夺主,绝对不会像明星名流一样走穴,四处张扬,无论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好莱坞大明星都一样,不见一个老人像杨振宁一样一举一动拨动中国人民情感的心弦,老夫少妻一直是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调侃话题。 这不是西方老人不愿发挥人生余热,而是高龄老人的思维言行生理上已经迟钝,远不如正常人如年轻人中年人清醒敏捷,基于人性社会文化传统,享受天伦之乐,更适宜老人心身健康,颐养天年。 有人说,特朗普71岁不也当总统,且不说,95-71=24岁,两老儿相差整整一代人,杨振宁当特朗普的爸都不嫌小,总统之路可是特朗普一票票打拼下来的,他的智力和精力远非无数中老年人能比。 有人说,杨振宁可推荐任何人才到美国留学,嗯,为美国输送中国人才,有一个真正海归了吗? 杨振宁年富力强之际,没有加入中国国籍,选择充分享受国家级荣耀,还娶了年轻妻子,幸福美满,走到哪里都是贵宾待遇,羡煞国人,直到今天垂暮之际决定加入中国国籍,意义到底有多大? 杨振宁60多年前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成就具体表现: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与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些纯物理学研究对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这是事实,毋庸置疑,我也从未质疑过杨振宁历史性的学术地位和科学贡献。 尽管如此,从杨振宁早已不是科学家而是家喻户晓人人乐谈的公众人物,需从不同视觉予以透视。 杨振宁半个多世纪前取得的的重要学术成就,无疑是某一学科的世界级认可,居功自伟,但你应该知道,无数同等重要的前沿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都不设诺贝尔奖,就是说,诺贝尔奖只设六个基础学科奖项( 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学 )。 无数科学家获得了同等重要的辉煌成就,本质上也可获得与诺贝尔奖并驾齐驱的认可和赞美,但都在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不见一位顶着大师明星的光环,天天拥着年轻妻子,招摇过市,家喻户晓。 这里需要重温一下诺贝尔奖的来龙去脉。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 诺贝尔奖项明文规定,仅仅授予六个学科,物理(Physics)、化学(Chemistry)、生理学或医学(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学(Literature)、和平(Peace)和经济学(Economic Sciences)六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自从1901年首次颁发,截止2016年共授予了881位个人和23个团体。 具体就物理学领域而言,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03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言而喻,杨振宁是作为华裔美国科学家,或者干脆说,作为美国人,在美国教育科技体制下,迄今203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者广大人群中的一员,203分之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美国先进教育科研体制的鼎力支持,很难想象,杨振宁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犹太裔迄今总共获得162个诺贝尔奖,都说犹太民族重金钱,岂不知他们更重教育,犹太民族的以色列教育预算占GDP10%,仅次于国防预算,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犹太血统占到20%以上,教育维系着犹太民族的生存,历史上饱经风霜,地理上资源贫乏,强敌环视,700万人口的以色列是世界前20名最具竞争力的国家。 日本民族迄今已经获得24个诺贝尔奖,记忆犹新,2001年日本向全世界公开宣布,势必“在21世纪的前50年达到30人获诺贝尔奖的目标!”一晃11年过去了,日本自此已有10名诺贝尔奖得主,几乎年年榜上有名,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奖,都是扎扎实实的自然科学奖。 美国是危机意识之国,在野党天天都在围剿执政党和政府的腐败、堕落和低效率,智库频频发布总统、议员、各级官员的民意调查,媒体天天都在唱衰美国一天不如一天,选民无时不在抱怨为什么人均收入多少年了还停留在5万多美元一点,但美国社会从未因此遏制质疑和批判。 这是美国之所以强大的主因,今日美国,股市连创历史新高,诺贝尔奖年年成批上榜,全球优秀人才蜂拥流向美国,街头反特朗普紧缩移民政策引发的汹涌抗议不也是渴望更多人实现美国梦吗? 之所以这里谈到犹太人、日本人和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无数,因为无一人像杨振宁一样高调张扬。 看一看美国人迄今获得诺贝尔奖的统计数据。 截止至2016年,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数量(教职工、校友及工作人员)最多的10所高校分别是 : 美国哈佛大学(134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00位)、英国剑桥大学(95位)、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92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92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87位)、英国牛津大学(65位)、美国斯坦福大学(60位)、美国康奈尔(54位)、美国耶鲁大学(52位)。 高下立判。 杨振宁在美国求学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美国并没有大肆弘扬,但在神州大地被炒上了天,所谓杨振宁仅次于牛顿、爱因斯坦的肉麻赞美不绝于耳,牛是牛,但太张扬了,其他科学家会怎样看? 杨振宁获奖后,再没有其他划时代的实质性突破, 但不可否认由此衍生和丰富了一系列新的理论。 “宇称不守衡”意义深远,并不是颠覆性的发现,而是一个新的理论突破,但常识是,物理学发展史上不时涌现数不清的高质量、高级别的突破,这不是旷世特例,而是科学常态,别忘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基于诺贝尔先生的遗嘱,诺贝尔奖更侧重于物理领域,每年都有1至数名物理学家获奖。 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法拉第,焦耳,拉格朗日,玻尔兹曼,洛仑兹,普朗克,居里夫人,波尔,薛定鄂,海森伯,狄拉克,泡利,费米,费曼,朗道,杨振宁,温伯格、丁肇中……都是四十年或半个或一个世纪前的物理学家,只是对他们永恒的膜拜, 那物理学还有今天的深入发展吗? 杨振宁在美国早已成为无人问津的过去,唯有在中国被视为不老松,永恒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个老本啃一辈子,一具僵尸拜一世,这不是科学价值观,不是科学家本色,不符合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颠扑不破的自然规律,我从未否认杨振宁的学术地位,我质疑的是,从科学家蜕变为招摇过市的头号公众人物,神州大地因此潜移默化的不能容忍不同价值观的奴性僵化思维和质疑批判精神。 同乡同学 天上地下同乡同学 天上地下 这里,我深切怀念另一位物理学家,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甚至长期默默无闻,鲜有人知道他。 他就是杨振宁的同乡邓稼先,初中和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杨振宁留在美国,获得诺贝儿物理奖,邓稼先则在取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后选择回国,尽管美国看重他,全力阻止其回国,无奈之下把他秘密关押起来,还是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过问,设法帮助邓稼先回到中国。 据国内媒体报道,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如果非要拿邓稼先和杨振宁作比较,一个在天一个在地然而,在1979年,幸运之神没有再眷顾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邓稼先在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时,身体受到了核辐射影响。 文革期间,邓稼先饱受批斗,夫人许鹿希是北京医学院教授教授,被打成彭真、刘仁“黑市委”的“黑帮分子”,贴大字报的浆糊弄了她一身,使她精神几乎崩溃。邓稼先不见妻子回家,就到北京医学院寻找,当他看到妻子被批斗后的惨景,心都快碎了,邓稼先甚为敬重的三姐,因忍受不了造反派无休止的折磨,选择了自杀,当时邓稼先的精神几乎崩溃。 如果没有邓稼先,中国的原子弹还可能一直处在研发状态,可以说,邓稼先填补了中国无原子弹的空白记录, 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贡献,被授予“两弹元勋”的称号, 由于受到过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比杨振宁还年轻2岁的中国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博士早早离开了人世,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与今天仍然精神矍铄的杨振宁相比,邓稼先实在令人深深怀念和叹息。 我还要告诉你,美国社会是怎样看待和对待退休老人的? 美国是130多个国家的移民组成的多元化民族,高龄的移民老人(其中不乏极其优秀的他国人才)本质上已经不具任何社会价值,只会带给国家沉重的福利和护理负担,白白分享本来属于全美国人民辛勤创造的共同财富,幸运的是,这些老人安分守己,没有一人出现在媒体八卦新闻上。 美国的本土老人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垂暮老人频频出现在媒体上指点江山,享受尽情赞美,中国人民熟悉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也一样,在职时无人不知,离职后无人知晓 。 美日西方诸发达国家获诺贝尔科学家奖的人太多了,你见过哪一位偶尔出现在媒体上? 一个都没有。 但经济学奖、和平奖、文学奖获得者偶尔会露面,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现状息息相关。 叶落归根有一定的道理,但更是超级享受的道理,与爱国真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在垂暮之际放弃美籍,难以证明杨振宁热爱中国,但有充分理由证明,他背弃了当年加入美国国籍时在星条旗下的庄严宣誓,国籍换来换去,纵有父亲临终寄托,爱情不可分离,也无法自证伟大。 低调为怀,诚信为本,当社会质疑的锐利目光不是聚焦于杨振宁的学术地位而是其他,值得深思。 当然,这是个人选择,无可非议,垂暮之际,叶落归根,最好不要拔高到有多么爱国的地步。 就事论事 为勤于思考思辨的求知奋进者 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 让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让不同思维碰撞出耀眼火花……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