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微历史〗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1. 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人就开始庆祝元宵节。可以从这张照片上看出,挂在墙上的灯笼形状各异,这些灯笼都是在新年前随机被设计出来的。在一百年前的北京,小的红灯笼被挂在街道的两边给人一种很浓郁的东方气味。

2. @爱新觉罗邹德怀:从德国藏家那购回一件很有意义的物品,1914年日德战争前夕,青岛德军官兵定制了这幅刺绣,左边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战旗,右边是奥匈帝国海军军旗,上端写道“上帝会在即将到来的恶战中保护你们。想念你们的威廉”。下方是“履行义务直到最后。青岛留念”。这件藏品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岛沦陷瞬间。

3. 龚楚将军回忆录:大多数的人们,都采取躲避观望的态度,只有地方上游手好闲的流氓地痞,却喜欢中共“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他们唯命是从,并且还做得更为激烈以表示他们的忠实。于是,这些流氓地痞便被中共认为是革命的积极份子,更尽量的吸收到党里面来,大胆地将他们捧上统治阶级的宝座。

4. @搬运工: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大鸣大放,百家争鸣”,鼓励群众给中共和政府提意见,帮助中共整风。但是,毛泽东面对越来越多批评的言论,认为这些言论将危及中共的领导地位。于是违背承诺,在1957年展开反扑行动,这即是后来所谓的“反右运动”。而在1957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文汇报一个时期的资产阶级方向》的社论,据说这是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社论提出“让大家鸣放,有人说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他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于锄掉。”

5. @zhanghui8964:如果有人把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按《三国演义》的笔法写一下,肯定特别精彩。连虚构都不用加进去,就可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高潮迭起。神奇妙算的,老奸巨猾的,忠勇双全的,宽厚仁义的都不缺,每一个都个性鲜明。仅冯玉祥不断背叛的故事就足够人唏嘘,超越吕布。

6. 弘电再临: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敦煌研究第一人。1935至1937年他游历欧洲,在备受歧视的情况下,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手抄了数百万字的珍贵资料带回国内。1966年6月,66岁的他被造反派剃成光头,在晒得滚烫的房檐瓦上“坐飞机”,一跪就是几小时。几天后,发病死,北大革命师生无人为其呼救。他是向达。(夏鼐与向达(右)在敦煌)

7. 北京原宣武区包头章胡同著名的“转弯抹角”,由于2007年原宣武区大片拆迁改造,被迫拆除。

8. 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时候,女兵们最害怕听到那个“谈”字。只要一听说哪个首长要找你谈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首长找谈话”。到了部队,组织代替了父母,婚姻一旦被组织决定,也就只有遵从、认命了。当年兵团六师十六团政治处工作总结中说,女兵们“普遍怕与年纪大的干部结婚,怕不顺个人意。由组织上决定,不按婚姻法办事”。当时一首打油诗,反映了这些湘女们的命运:婚姻法,婚姻法,男四十,女十八,跑到新疆找爸爸,配的是夫不是爸,生儿育女把根扎。

9. @tao__ding:爱因斯坦永久放弃德国国籍72年后,德国这个当初被爱因斯坦抛弃的国家决定将2005年命名为“爱因斯坦年”,并决定将爱因斯坦的政治信条刻在政府大楼上:“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

10. 在“有志青年到新疆去,为祖国大西北贡献青春”口号的感召下,一批批湘女高唱着著名的苏联歌曲《共青团之歌》,义无反顾地往长沙招兵地点赶。其中有中学学生,有大学生,也有国民党将军的女儿,有的徒步走到长沙,有的瞒着父母家人,身高不够的就把鞋跟垫高了,体重不够就在口袋里装石头、秤砣,年龄不够的谎报年龄……结果,熊晃一年内共招收湘女3862人。1951年冬,这些湘妹子登上了西行的列车,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八千湘女上天山”由此扬名。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