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民主运动再上路

在经历过2014年的雨伞运动后,2016立法会选举为香港民主运动作了最重要检视。从当选者的背景与特质及之后产生的组合,对香港民主运动在下一阶段应如何走下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有几个明显的现像可看到。一、非建制派碎片化令支持民主的力量出了太多名单,导致选票严重摊薄,也令选情陷入危机,最后在地区直选取得19席,已是最好结局。

二、支持民主的选民极度渴求改变,对民主运动的目标、争取手法、组织模式及直接代表他们站在前台(议会)的人,都希望有改变。这也导致了以下其他现象出现。

三、本土组织兴起,形成新的政治力量。他们必然支持自决,但较倾向于港独立场,抗争手法也会更激进。本土组织与民主运动持其他观点的力量,也因此较难协调。或可说,本土力量或已与民主运动割席,再难合作。

四、公民社会组织兴起,也成为新的政治力量。他们着重与社区关系,代表人物如朱凯廸、刘小丽、罗冠聪取得亮丽的成绩,看到选民冀望能有真诚为他们发声的人,为他们走在最前线。但他们会较专注个别议题,亦因而会保持较强的独立性,不会全面政党化,组织也不能非常庞大。怎样在民主运动中与其他力量结连起来,为运动产生更大的政治能量,但又不失自主,是他们要面对的挑战。

五、拥有强大地区网络及投入大量地区工作的政党失却了议席,被边缘化了。他们当然不会消失,但能否在地区的基础上重整,再回到全港性的平台,就要看他们未来的工作。

六、泛民政党中,民主党及公民党能保持实力,维持民主运动中大党的地位,但得票减少,显示他们支持虽有稳定基础,但必须顺应整体大形势的变化,才不致在未来也被边缘化。

七、其他现有政党包括工党、街工、社民连、人民力量都只能取得一席,力量相对减弱或未能进一步扩展,但在整个阵营中各自仍是一股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八、公民的民主自决意识已明显孕育诞生,尤其是反映在参与策略投票的选民,数目可能远超之前估计。当他们看到非建制派碎片化,政治组织未能做好协调,就只能主动地连系起来,冀望可扭转劣势。或许这种公民联系是松散及不固定,因而不可预知性很大,导引非常困难,但公民的自发参与,由2014年的电子公投,到今届选举的策略投票,都证明是有力左右大局的。当前问题只是怎样才能更好导引公民的力量,设定更长远的目标,配合政治组织在前线的工作,令香港民主运动可产生更大的力量,好去面对未来必然是更严峻的挑战。

今届立法会选举曲终人散,大家现在必须好好地一起去思考及商讨,香港民主运动经历过“雨伞”洗礼后出现的各种现象,要怎样做才能巩固现有资源,调整运动的目标,纠正过去的缺失,重建新的组织模式把政党,公民社会及公民有机地结连起来,及开发新的抗争方法以增加当权者的管治成本,从而为香港的民主自决,开拓更广阔的前路。

香港民主运动的路途仍是漫漫,但庆幸见到越来越多同路人,那走起来至少不会感到孤单。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