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产阶级的忧虑:与蝼蚁一样生存

李建军,32岁,北京程序员。

在南三环有套小房子,五十多平的开间,硬是改成了两房。

这套房是七年前结婚时,两家人一起出钱买的。

付了三成首付。

当时两万一平,现在六万五。

买房那年,有朋友祝福:‌‌“恭喜买房了!‌‌”

也有人阴阳怪气:‌‌“呵呵,三十年贷款,你睡得着觉吗?‌‌”

说这话的人是个同事,北京大姐,本地人,没房。

七年过去,李建军女儿都五岁了,越来越发现房子太小不够用。

但现在房价已经涨得连爹都不认识了,就算把小的卖了也换不起大的。

在北京这些年,李建军没挣到什么大钱。

程序员就是这样,撑不死饿不死。

每当想起工作,李建军都郁郁寡欢。

他想跟人合伙创业,又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

太老实的程序员在创业的道路上,往往只有一个结局:被坑。

关于事业危机,

三十岁之前还好,可以安慰自己‌‌“我还年轻。‌‌”而且手上有套房子还是一件有优越感的事情。

三十岁之后,有套小房不再优越,又想起换房无望,李建军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老婆偶尔吐槽:‌‌“我们是不是一辈子要住在这个小房子里?‌‌”

李建军安慰:‌‌“知足吧,有房就不错了,起码上车了,那谁谁谁,08年看房看到现在都没买,现在连厕所都买不起。‌‌”

这套说辞,虽然他老婆听了很多次,但每次听完还是有效果的。

只是效果维持不了多久,每次老婆听说谁家换了大房子,还是要回家继续吐槽的。

人比想象得坚强,看到别人比自己惨就行。

人也比想象得脆弱,看到曾经不如自己的人突然过得比自己好,就要怀疑人生。

安慰完老婆,李建军自己却睡不着。

因为安慰不了自己。

他起床去阳台抽了根烟,想来想去,发现其实事情很简单,就是没钱。

这么一想,倒也豁然开朗。

钱总是让事情变得简单。

有钱,什么都好办。

没钱,也好办,不办就是。

李建军觉得自己思想上升了一个境界,满意的睡觉去了。

‌‌“知足常乐‌‌”,李建军对自己说。

说知足常乐的人,根本不知足。

去年过年回老家,走亲访友,席间,一个很久没联系的远房亲戚说:‌‌“听说你在北京买房了?不错啊。‌‌”

李建军客气:‌‌“小房子,小房子。‌‌”

亲戚说:‌‌“多大啊?‌‌”

李建军:‌‌“五十多平。‌‌”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在老家,那些住三五百平的房子的人,才敢自称住在小房子里。

亲戚以为李建军说小房子是谦虚,没想到真是小房子。

‌‌“没事,慢慢来。‌‌”亲戚打了个圆场。

被安慰后,李建军又觉得自己有点怂,赶紧补了一句:‌‌“我们楼盘现在涨到六万多了。‌‌”

李建军企图凸显一下固定资产总值,从而彰显身价,

但话说出口又后悔了,因为这个饭桌上有好几个有钱人。

李建军的房贷还没还清,净资产不如别人一辆车的残值。

他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明年过年不回家了吧,没意思。‌‌”晚上,李建军对老婆说。

李建军的女儿明年就要上小学,但是这个房子配的学校,排名很差。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李建军给孩子报了各种班,小提琴钢琴击剑数学英语跆拳道古典舞。

每年学费大几万。

虽然换不了大房子,但是学费还是交得起的。

李建军觉得心安。‌‌“教育是投资,没有投资哪来的回报?‌‌”

但他也知道,这点学费,根本请不到名师,都是蜻蜓点水。

于是他又安慰自己:‌‌“先广撒网,就当启蒙,万一能点亮某个天赋,再集中资金专项投入。‌‌”

有一天,他接孩子放学回家,地铁上听到两人在聊天,一个女的说:‌‌“父母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这话没道理,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普通人家的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另一个人附和:‌‌“是啊,我本来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后来觉得没必要,会拉小提琴能改变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而且读书这事,靠智商,看命吧。‌‌”

李建军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想承认。

自己构建的‌‌“多才多艺天赋发掘计划‌‌”,就这么被路人的聊天击溃了。

李建军越来越焦虑,挣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他甚至渴望加班,因为有加班补贴。

加班回家后,还要继续接私活,挣外快。

李建军长期睡眠不足,暴躁易怒。

工作太苦。但如果不努力,连苦的机会都没有。

女儿生日那天,他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没熬到天亮,猝死了。

醒来发现这是个梦。

这不是他想要的中国梦。

他默默流泪,抱着熟睡的老婆。

他第一次真正知道什么是岁月静好。虽然老婆在打鼾。

第二天,他决定和老婆商量,把房子卖了回老家。

有时候,你不服输,你可能会一直输。

但也有人一直坚守,永不退缩。

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在这个城市,所谓的中产每天过着看似光鲜的生活,朋友圈照片都是加了滤镜的英式下午茶。

但只有夜深人静时,有些中产才知道自己是蝼蚁。

还有些中产,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蝼蚁,而且他还同情别的蝼蚁。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