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习近平李克强经济政策分歧探微

中共政权咄咄逼人,外争主权、内压民权,而一片紧张气氛之中,其高层正在幕后为其十九大而忙得不亦乐乎,半点也不放松。不过,更大的问题依然在于,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沉重,且持续之势明显。惯用的药方还在用,即以投资及投放信贷刺激经济,然而,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国企,致使产能过剩难以遏止,信贷刺激的效用递减。

权威人士批评的微妙政治意味

五月上旬,“权威人士”再度现身党媒,坦率批评了依赖信贷刺激的现行政策,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认为,该文意味着习近平与李克强在经济政策上矛盾的公开化,更有甚者,则称该文“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堪称是新时代的炮打司令部”。

不过,事情看来不那么简单。

号称“权威人士”,其文风不同于一般文章,较为坦率,也较为尖锐,倒也不奇怪。文中论述之值得关注,一是点出目前进入“L型”阶段,这其实是所谓“新常态”的更具体的说法,而U型或V型,已是“旧常态”,二是批评现行政策的依赖刺激,强调“去杠杆”,而该文主旨,在于重申供给侧改革。

在中国,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权威人士”文章,批评经济政策,颇为不寻常。不过有分析认为,该文的论述,其实多为国内经济学家近年来对经济形势和政策的主流观点。这些在经济学圈子里经常有人谈论,只是未必能够公开发表的观点,更接近李克强而不是习近平的经济政策理念——它推崇市场和民营经济,与李克强的思维方式一致,却与习近平偏好的指令性和党营经济思维方式不同,可以视为经济界主流对习近平经济政策思维的修正。

据称,李克强的办法是务实的,即提高总需求,保障现有总产能和就业、税收运行,同时用市场化、自由化的方式逐渐调整产能结构。这样做,会有强化信贷依赖顽症的风险,而“权威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也不奇怪。《华尔街日报》援引美国智库分析人士的话说,习李二人可能在具体政策上各执己见,但从更宏大的角度看,两人分歧不算大,并非原则性的龃龉。

微妙的是,“权威人士”阐述供给侧改革,显露出习式色彩,而他指责对刺激的依赖,又与李式理念相通,且其论述表明,中国体制和总体环境恶化使得经济滑入陷阱,其实习近平要负更大的责任。其中的政治意味颇为微妙,因为文章出自习近平领导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作班子之手,尽管其理念看来更接近于李克强,但却让人以为是体现习近平的经济思想,反而削弱李克强的地位。

这种手法或许高明。当年斯大林先是借助布哈林的理论打击托洛茨基,然后反过来再收拾布哈林。习近平虽非专才,但他的政治手腕无师自通,不可小觑。

习李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绑架

撇开这类政治权谋不论,“权威人士”文章让人想起,清华教授高西庆此前的一番话。

高西庆在纽约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正朝着与中共确立的改革蓝图相反的方向走。在中国改革五大关键之一的“去产能”问题上,最高层左右为难、相持不下,当局“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三中全会确定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则”。

当时高西庆就点出中国党政之间,即中南海里所谓北院(国务院)、南院(中共中央)的矛盾。不过,以高西庆的观察,那算不上“两大派”之争,因为双方往往是一致的,只是看上去他们没有能力有所作为,“北院的国务院一直说要去产能,但一直做不到。”显然,与前述《华尔街日报》引述的看法相似,高西庆也看到中共党政之间有矛盾,但其分歧不大。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高西庆认为,他们“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绑架”。他直言,“最大的利益集团是国有企业,这是我的看法。我们的政府不喜欢这种说法,但确实是这样。”

高西庆这番话报道出来,有人随即在自由亚洲电台上评论说,高西庆如此批评,说明他是一个真诚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不过在中国他们有其迷误之处,因为他们的逻辑“完全符合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但中国的现实并不符合这个逻辑的重要预设”。如此评论,未免牵强。

实际上,高西庆恰恰触及到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现实,即中共“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所绑架”,或者说,它们以其自己的方式,与这些利益集团成为共同体。

习近平与李克强的经济理念有所不同,还有分析说,汪洋思想中有土地私有的倾向,与中共高层有潜在分歧,这些,都在中共各派的权力斗争中显示出值得注意的色彩。不过,在这样的“绑架”状态下,这些分歧都有其限度,是否能够形成为路线之争,尚待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中共的要人们有理念分歧,更有同市场争夺“决定性作用”的共识,而他们与各种利益集团的组合,则千姿百态,这又使得他们对市场的争夺,甚是变化莫测。于是,那个神奇的“中国梦”,当然就更好看了。

《动向》2016年8月号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