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负利率的经济解释

由2014年开始,欧罗区、瑞典、丹麦、瑞士、日本先后实行或加强负利率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未见有大量市民提取现金,市场跟负利率似乎相安无事。经济学者遇上怪现象,先要解释前因,才去推断后果,但综观香港的一些经济评论,已论定政策为“扭曲”、“乱象”,语不惊人誓不休。最搞笑的,是有专家见政策推行后股市下跌,于是认为政策是大错。这种股市升跌定货币政策优劣的方法,很有财演之风,但不是经济解释,更无助了解现象。

差不多一年前,我在友报专栏写了一篇《负利率之谜》,简单解释了负利率何以能够实行。见今天奇谈怪论四起,惟有旧话重提,讲解负利率的经济基础。

教科书与现实有小距离

刚才提到的负利率政策,指的不是市场上借贷的利率,主要是银行在央行存放储备的利率。政策的目标,是令银行水浸的成本上升,透过银行体系将储备的负利率“转嫁”给顾客;一般存户面对负利率,大家不再得个“储”字,提早投资消费。教科书的答案是这样的政策不可行,因为利率变成负数,市民大可以手持现金,放枕头底床下底饼乾罐,也不用放到银行蚀本。于是有所谓的零息下限(zero interest lower bound),货币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利率再减也没有用处。

教科书的答案只是大概对,负利率其实一直存在。到银行开户口,存款低于某个数字要收取手续费,就是负利率。到银行处理户口事务,分行少、人手少,排队费时失事,也是负利率。银行要再减利率,将免手续费的要求提高,取消分行减少人手即可。负利率能够存在,市民蚀本也心甘情愿存钱到银行,究其原因,是持有现金也有其成本。最简单的,是手持现金有被劫的风险。除了贪官,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安心在家中摆放大量现金。

随着科技进步,信用卡、八达通流行,网上电子交易兴起,一个普通市民利用银行户口转账、还卡数、交电话费是例行公事。试想象在香港生活中所有交易要以现金进行有多麻烦?

货币政策难改投资意欲

然而这个持有现金的成本,虽然因时因地有所分别(如在某些国家现金较流行),但重要性有限,所以负利率政策难超过百分之一,距离教科书的零利率标准不远。持有现金的成本将央行货币政策的空间扩大了一点,而利率由零变负,也只是减息而已。

负利率能否“刺激”经济?首先,负利率鼓励借贷,是为了增加市场上贷款的供应。可是,市场对贷款的需求似乎一直低迷,而投资意欲低,不是货币政策可以改变。

因时制宜与守规则之别

不论负或正利率,也视乎政策是否短期措施。若然央行讲明负利率是特别手段,预期不会持久,那政策的效果将非常有限;若央行承诺在某些目标未达到之前,将维持负利率,那政策的威力便较大。这就是政策因时制宜(discretion)和守规则(rule)之别。

去年美国众议院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政策规则要求》(Requirements for Policy Rules of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的法案,最近得到一班明星级经济学家签名支持(包括几位诺贝尔奖得主、货币经济专家、联储局前高层等)。法案要求的,正是联储局清楚解释货币政策遵从的规则,例如明确指出一些会参考(或不参考)的经济指标,联储局如有偏离或异动,则有责任向公众解释。一众经济学家公开支持,是因为法案令联储局更为独立,只需跟从规则,免除“非常时期非常手段”的政治压力;规则清楚,亦可减低市场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预计联储局的下一步行动。

联储局守规则有实际困难

理想如此,要联储局守规则仍有几个不易解决的实际困难。第一,联储局的失业率目标由6.5%一直下降,已跌破5%,劳工市场是否“饱和”天晓得。失业率是否仍是实质经济状况的可靠指标?不只看失业率,劳工市场的所有数据一并参考,是否含糊得令规则失去意义?还是利率政策只看通胀?

第二,联储局最近常常提及的“全球经济环境”,所指为何任你讲,是否不应作为货币政策的准则?

第三,回应本文的主题,如果经济指标够差(如出现轻微通缩),联储局能否跟随丹麦、瑞士等国,实施负利率政策?

联储局会否跟随大势放松货币政策,走回头路减息,甚至加入负利率的行列?这是今年全球经济最有趣的课题。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