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国企重组大潮的副作用

中国领导层正在加速推进国有企业的重组。在海运、资源和能源等领域,大型国有企业合并的动作不断,今后预计在化学、通信和基础设施领域兼并重组的趋势也将扩大。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的目的是打造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超大型企业,不过这可能形成由国有巨头独占和垄断市场的局面,中国领导层旨在“提高经济质量”的努力仍面临着诸多课题。

被推进重组的是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委)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具体而言,将在多家国有企业林立的行业推进合并和经营整合,力争在各行业整合成1到3家大企业。计划在2020年前,将2015年底时达106家的大型国有企业数量整合到40家左右。

2015年9月,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成为中国领导层的行动指针,主要内容是由国家主导推进国有企业实施大规模重组。提出“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自该《意见》出台后,2015年下半年开始国企兼并重组的动作出现扩大。

在海运领域,2015年12月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和中国海运集团的两大海运企业决定实施重组。从运输能力来看,分别在全球排名第6和第7的这两大企业在整合后成立的新公司将跃居全球第4。将把经营资源集中用于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以对抗马士基集团(总部位于丹麦)等欧洲海运巨头。

在资源和金属领域,中国五矿集团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被批准实施重组。此外大型能源贸易公司珠海振戎公司和物流巨头南光集团也就实施经营整合达成共识。这些均为受资源价格大幅下跌影响业绩迅速恶化的行业,实施重组是考虑避免国内企业过度竞争掀起消耗战,同时举全中国之力加速开拓海外市场。

以国家主导的形式打造全球性大企业的“官方主导重组”在众多行业出现扩大的趋势。备受关注的是化学行业。在该行业,美国综合性化学企业陶氏化学与杜邦已决定合并。中国方面,据称政府内部已开始启动对有关国有化学巨头实施大规模重组的研究。

被视为重组核心的是中国中化集团(中化)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石化,SINOPEC)2大企业。讨论分别让中化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CNOOC),中石化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石油,CNPC)实施经营整合。

受原油价格下跌和经济减速影响,中国各大石油和化学企业的收益环境迅速恶化。在全球行业重组气氛升温的背景下,中国国资委认为石油化学行业整体的合理化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中国也可能加速推进石油化学行业的兼并重组。

在通信领域,作为中国“三大通信商”的联合网络通信集团(中国联通)和电信集团(中国电信)正在推进有关经营整合的研究。预计在铁路建设、电力和核电等领域大型重组的动作也将出现扩大。

“国进民退”问题将加重?

对于当前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推动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和行业板块的兼并重组,优化整合服务业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中国政府将2015年诞生的中国中车视为国企重组的“成功模式”。

中国中车是由两大国有铁路车辆厂商原中国南车和原中国北车合并而成。在全球的地铁车辆领域握有50%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中车正利用规模优势在印度、土耳其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全球各地加强攻势。

不过,国家主导打造超大型企业也可能产生副作用。有声音担心随着国有企业扩张、民营企业受损的“国进民退”的问题将加重。

事实上,中国中车已几乎垄断了中国国内市场,今后铁道车辆的价格很可能居高不下。另外,在国有企业垄断加剧的同时,被视为“敲打外资”的行动也接连出现。例如,2015年12月,中国批准了两大国有海运企业的重组,而在另一方面却以商船三井、川崎汽船和CSAV(智利)等海运企业违法《反垄断法》为由处以罚金。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