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不做良相,便为良医”的真正意义

自古就有一句名言:不做良相,便为良医。

对此,许多中医人都很高兴,认为此言对他们的医生职业,给了很高的定位。

实际上,这是人们长期误读了这句名言。

我在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中,才慢慢悟到了这名言的真正意思。

这句话,并非是以为良医可等同于“良相”,而恰恰相反,是要反过来:

只有具备“良相”思维的人,才能做好医生。

“良相”思维,就是整体、辩证的思维方式。

做一个首相、总理,看问题与思考的方式,无疑不会象小百姓那样就事论事,而需要进行全盘通视,再落到具体问题上。因此,若不具备与习惯整体、辩证思维方式,去考虑与认识问题,哪怕是如要读好、读懂《黄帝内经》这样的事,也很难。而在医疗实践中,更是难以举一反三。

现在不论中医、西医,能用整体理念的“良相”思维,去看待与治疗人的疾病的医生,估计都不多。所以,经常看到同一个病人,会被不同的医院与医生,而判断为不同病症的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就是因为这些医生,都是从各人不同的角度,对病人进行的诊断,而缺乏全面审视。

一个咳嗽,其病因可能是肺的毛病,也可能是肾出了问题,心脏不利时,也可能导致喘咳。因此,你若不能先从全局审视与思维,就贸然以一脏问题定结论,无疑,出错的机率很大。

现在的医院,基本已工厂化。作为一个整体,医院的确是很全面的,什么类型的医生都配备了,应该什么疾病都能对付得了。可惜的是,在工厂化的医院里,医生的专业分工,便使医生个人不再有全局思维的习惯,而对专业的认知压倒了其他考虑。

早些年,我有个朋友,仅仅因为有些咳嗽,到医院,查出是肺部有个阴影,可能是结核之类,需动手术除去。结果手术之后,就无法正常呼吸了,不久因呼吸困难,不幸病逝在医院。我与朋友的家属找到医院动手术的胸外科,那医生振振有词的说:“我的手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信,你们可以去查手术记录!”

我们反驳:为何手术后病人呼吸发生困难了呢?!

医生不屑的说:那你们去问呼吸科,这不关我的事!我只负责除去病人肺部的瘤子,如果手术后,肺部还有瘤子残余,那由我负责。这个呼吸的问题,不归我管。

所以,当一个病人,如果他进入医院后,不是正确的被安排到与其病症相适的科室,那么,医疗出错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另一方面,即便是病人被正确的送到了相应的科室,但在诊治过程中,医生的思维,却只习惯局限在本专业范围,而难于全面审视,因而,真要治好病,就会要走很长的路。

中医看待病人,原本确是全科眼光,其治疗手段,也是全科型。所以,古代的中医都是全科医生,什么病,他们都治,不分专业。

但是,要做一个全科医生,远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幸好,中医学在古代经典的理论上,就是这样教育的:不能视全局者,是不能做医生的。

只是,并非所有的中医生,都能具有这样的思维。加上,现在中医也建起了工厂化的医院,也分起了专业,这一来,须视全局的思维,便渐渐淡化。

结果,中医原本具有的视全局之习惯优势,也慢慢不复存在了。

结果,整体的中医,在医疗领域,越来越被边缘化。

因此,那些想要做一个良医的医生,确应必须真正理解“不做良相,便为良医”这句名言的内涵。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