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最强大脑

元·钱选《杨贵妃上马图》(局部)

最近得了强迫症,看到什么综艺娱乐节目比较火,就要到古人堆砌的故纸堆里翻翻,看看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发生。

毫无疑问,最强大脑一定是有的。不论好时代,还是坏时代,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截取任何一段,都有为数不少的聪明脑袋在里面闪闪发亮。

不用刻意搜寻,随便翻翻史书,脑力过人乃至惊人的故事比比皆是。年代久远一些的如《三国志》,记载王粲“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晋书》记载“符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育,过目不忘”。小说作品里也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拿出曹操秘藏的《孟德新书》考验张松,老张“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便可“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这里的朗诵不是朗读,而是背诵,所以才会把自认脑袋很灵光的杨修惊的一路小跑,跑到曹操面前感慨“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

不过,小说语言往往被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的虚高,让人心存怀疑。倒是唐代的常敬忠,有着实实在在的超然记忆力。史载,常敬忠读书,一篇千把字的文章仅需浏览一遍就能完全记住,至于一万余字的文章,也只需要看上七遍,就能随口背诵,而且“不差一字”,是为“一遍诵千言”,“七遍诵万言”。

虽然后世也有许多记忆达人,比如《宋史》记载刘恕“少颖司,书过目即成诵”,《明实录》说刘基“敏吾绝伦,过目不忘”,还有《谏书稀庵笔记》里的张之洞,被描绘为猴精转世,因为他“读书过目不忘,经史而外,一切杂书,阅之即记某事在某卷”,记忆力堪比搜索引擎。但无论描述的多么神奇,他们几乎无人能够达到常敬忠的水平。毕竟,关于老常的记载有着详细精确的数目字,而不是模模糊糊的一串形容词。

数字并非没有水分,但一定比形容词准确。

在资料保存甚为艰难的古代,没有硬盘,没有网络空间,只有仰仗大脑来记忆。搜索相关知识点,只能依赖脑力。记得住,记得清,是实现知识渊博的基础。谁有超凡的记忆力,谁就拥有了知识库,取得了发言权。

但令人遗憾的是,并非脑袋越强大,记忆力越强,书背的越好,引经据典的能力越强,花样文章做得越好,事业就做得越大。对于几乎所有的人来说,记忆力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

诸葛亮和徐庶早年一起读书,小徐字字看的仔细,句句记得清楚,甚至倒背如流。诸葛亮却不那么用心,看书一目十行,“观其大略”。最终辅佐帝王成就霸业,留下万古英名,并非最强大脑徐庶,而是差不多就行的诸葛亮。

即便妇女同志也一样,比如杨玉环。杨贵妃给我们的感觉有两个,一是胖,二是美,与记忆力和最强大脑完全扯不上干系。如果非要比一比,哪怕是和几百年前的王粲比,杨贵妃的脑袋除了长相,也更像一颗土块。

但从个人前途角度考虑,其实非也。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和人下棋,对方还是个皇亲国戚。杨贵妃坐在一旁观棋不语真君子,磕着瓜子,喝着茶水,逗弄着宠物狗,打发时间。眼瞅着李隆基落入下风,翻盘无望。皇亲国戚眼皮子也浅薄,不说主动让一让,反倒宜将胜勇追穷寇,一定要赢。

此时,没有最强大脑的杨贵妃出现了,只见她把狗往地上一扔,小狗哼哧哼哧冲将上来,扑啦啦一声将棋局打翻在地。李隆基嘴上喊着可惜,心中却如拨云见日一般喜悦。

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最强大脑常有,而光明前途不常有。杨贵妃没有超强记忆力,没有最强大脑,但不妨碍她有生存智慧。

有她在,唐明皇的心中每天都能开出一朵花。

2014-03-08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