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鱼腹里的秘密

国家历史太悠久,国人容易满嘴跑故事,随便一张嘴就是两千年前,从水里捞条鱼上来,指着鱼肚子都能讲上几个上千年的往事。

春秋时期的鱼腹,是杀手的刀鞘。刺客专诸把匕首塞进烤鱼肚子,顺利通过层层安保检查,圆满完成行刺任务。兵刃之外,鱼腹还可以放肉,齐桓公的御用大厨易牙发挥聪明才智研制出一道大菜,把羊肉放进鱼腹中烹制,“鱼”、“羊”结合,恰是一个“鲜”字,外酥里嫩,口感特别,历代食客持续追捧,使之直至今日还在餐桌上贡献力量。

最早玩儿漂流瓶游戏的可能是秦末的陈胜。为了壮大声势,树立威信,陈胜“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自己伪造了一份老天爷的“委任状”藏入鱼肚子,假借上天之命哄骗跟随自己造反的小弟,达到了“我先威众”的目的。

南朝吴均在《檄江神责周穆王璧》中提到“藏玉泥中,匿珪鱼腹”,把好东西藏在鱼肚子,低调又隐蔽。近些年偶有发生的鱼腹藏贿金的新闻不过是历史脉络的延伸,毫无创意可言。

被动藏物之外,鱼的主动出击,更能带来惊喜。魏末的潘惠延乘船,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算囊——现在叫手包——掉进水里。据《太平广记》记载,“囊中本有钟乳一两”,那时候钟乳作为中药比较值钱。老潘连叹可惜却毫无办法。三年之后,赶上发大水,潘大人抓到大鱼一条准备杀了吃,“剖腹得所坠之囊”,在鱼肚子里发现了当年丢失的手包竟失而复得。

类似的故事唐宋皆有。唐代有位义净和尚,专门翻译佛经,作品里有这样的故事,“金印指环投入江中,鱼见吞食,渔人获得诣市卖之。家人买归破腹得之”,将戒指扔到江里被鱼吞掉,买鱼回家发现戒指在鱼腹中。北魏慧觉翻译的《贤愚经》记载某土豪喜得贵子,一家人欢天喜地到江边星级酒店庆祝,孩儿妈高兴地“持儿欢舞”,结果“失手堕儿水中”,不小心将孩子掉入江水,眼见着被大鱼一口吃下去。幸亏大鱼在下游被渔夫所获,“剖鱼得儿”。还有的是孩子不受继母待见,被残害丢弃入水,结果被鱼所吞,后被人捕鱼售卖,得贵人意外救出。

此类故事大多充满神话色彩,且极其雷同,抄袭感特重,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倒也简单直白,自然是快来快来,信我者昌,心诚则灵。

对于宋高宗来说,在不同的记载中,一块玉被鲤鱼和黄花鱼吃了两次,表达的是对失而复得这一概念的渴望。《夷坚志》的“鲤鱼玉印”如此记述,宋孝宗年间,某士人去临安参加考试,乘船时见渔夫捉到七八斤的大鲤鱼来卖,遂以500文钱买下让仆人腌制,剖鱼腹发现里面有一块“温润洁白”的玉印,上面还刻有两个篆字,不能辨识。后因为种种原因,玉印层层转手,最后落到宋高宗手里。高宗感慨万千,称自己当年为了躲避追兵,逃到海上,不小心将玉印掉入海里,距今四五十年,没想到能再相逢。

《西湖志余》的记载稍有不同,说的是高宗当时还在皇帝岗位上,十年前去宁波路上将一块玉扇坠掉入水中,后来在一条黄花鱼肚子里发现了扇坠。高宗认为此事大吉,预示着被侵占的江山国土即将失而复得。

《夷坚志》里有非常牛掰的鱼腹,大到一艘船进去,丝毫没有感觉。故事称航海者将船驶入鱼腹,由于“腹正宽”,鱼肚子太大,乘客“经日未死”,其中有木工数人,绝望之下拿着斧头等工具在鱼肚子里开始施工,好似孙悟空在妖怪肚子里摸爬滚打,搞的“鱼觉痛,跃入大洋”。遇到这种鱼肚子,不如在里面盖所房子,长期住下去算了。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也记有船入巨鱼的故事,船夫稀里糊涂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进了鱼肚子,七嘴八舌讨论说天咋黑了,于是取出火炬点燃,导致“火热而鱼惊”,吞食大量的水沉入海底。这故事听起来跌宕起伏挺刺激,仔细想想纯粹是胡说八道,既然目击者都葬身鱼腹,连鱼都沉在海底,当时发生的一切,无论惨烈还是悲壮,都该是无人知晓的秘密。

鱼只是鱼而已,肚腹里究竟藏着哪些秘密,说到底都是人心里藏的那点事。

2014-08-04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