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让人崩溃的城市雕塑

中国各地的城市雕塑屡屡成为人们的笑柄。今年以来,中招的就有西安的“长安门”,襄阳的射雕情缘,乌市的18米飞天……面对这些造型奇特、让人困惑雕塑,人们不禁发问:是谁让处于公共空间内的雕塑与城市垃圾划上等号?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城市的雕塑变得让人们越来越不明所以:这些雕塑或者太过前卫抽象,让市民不能理解其含义;或者极其丑陋,让人不忍直视。究其原因 是因为这些雕塑建立,一方面考虑的是官员的“政绩”而立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关照的则是艺术家们孤高并“脱离”于群众的“孤芳自赏”,并没有人先问问 使用这些空间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现有的方案他们喜欢不喜欢,他们准备怎么使用这些作品。因此,这些作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城市雕塑不应只是官员们的雄心的壮志,也不应是艺术家们激情的理想,而是应该体现城市的文化,也应顾及民众的感受。这比如美国的瑞秋猪,其设计的本 身还可以作为募捐善款的容器;再比如比利时的“撒尿小童于连”的雕塑,其设立并受市民的喜爱系因为其形象本身所表达勇敢机智、不怕牺牲、反对战争的崇高精 神,小于连也被比利时人民誉为“布鲁塞尔第一市民”。

当代城市公共雕塑要有某种精神指代,通过雕塑达到情感、理念的共识。这就需要专业人士既要在艺术上追求创意,又要尊重公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这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把好这个“关”,在一个雕塑该不该建立,该如何建立的问题上不能懈怠。与其事后被评价雕塑“丑”而劳民伤财的把雕塑拆掉搬走,还不如加强 最初的评估,其捷径就是一定要事先征求民意。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住无人监管的城市雕像突然冒出来“吓人”。

雕塑艺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这是一个政府、艺术家、人民三方协调、博弈的过程。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