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汗血马战争之路怎么走?

“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

这是《汉书·陈汤传》中汉宣帝时期的宗正刘向对汉武帝时代著名的汗血马战争的一段总结。

汗血马战争是汉武帝太初年间,为夺取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的汗血宝马而发动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场典型的体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国家理念,打出了军威、国威的战争。正是因为汗血马战争的胜利,汉王朝扭转了与匈奴争夺西域的局面,从此之后,汉王朝的势力范围横贯整个西域地区,延伸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地区。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相关记录,两次出征大宛,汉军一共出动了10余万人,最后只有万余人归来。所以,汗血马战争中汉军的损失远非刘向所言“捐五万之师”,一般认为,损失达到10万以上。而如刘向所言,以10万人为代价,汉武帝最终仅仅得到了30多匹汗血宝马。

大宛这种人口不过30万,兵卒仅6万的国家,对拥有3000多万人口,雄兵百万的汉王朝来说,欲对其用兵,本应当如探囊取物,却为何汉军会损失如此之惨重?

艰苦卓绝的行军路线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西征大宛。军队应该在敦煌集结,于玉门关出关,一路向西。

这一路向西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条沿着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天山南麓行进的古道,在茫茫的戈壁大漠无人区中零星点缀着绿洲,它们自东向西大约是楼兰(罗布泊西北角)——尉犁——渠犁(今库尔勒)——轮台——龟兹(今库车)——温宿(今阿克苏乌什县)。

李广利的汗血马战争之路,仅仅在今天新疆境内的路程就有差不多3000公里。

汉军是从哪里出今天中国境,进入葱岭和中亚地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地图上看,应该有两条线路。

第一条线路,即从温宿国向西,出别迭里山口一带进入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沿着东西横贯吉尔吉斯斯坦全境的纳伦河继续一路向西,最终抵达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

第二条线路,从温宿转向西南方,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来到疏勒国(今喀什),由吐尔尕特口岸一带出今天新疆界,再经由捐毒、休循等国后往北进入大宛境内。

第一条行军线路较第二条直线距离更近,但需要在天山山脉中绕行,对一支数万人的军队而言,给养是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而且翻越冰雪高原对军队的损耗也相当巨大。数百年之后,玄奘西行也大致是在别迭里山口一带出境。这里海拔4284米,玄奘当时经7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从高昌带来的兵卒冻毙十之三四。

第二条线路一般认为是古丝路北道的“传统”路线,但路程相对第一条更远,从温宿国到疏勒国还有接近500公里的路程是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行进,其间没有国家可以为军队提供饮水和食物。而且,出吐尔尕特口岸一带后都是些小国,休循1030人,捐毒1100人,他们根本无力为一支庞大的军队提供给养。

汗血马战争数十年后,在宣帝时期甘延寿、陈汤击斩郅支单于时,《汉书》有载,甘陈二人兵分两路,其中南道发温宿国,逾葱岭(汉时的葱岭很可能不仅仅指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而是指代塔里木盆地西缘那些阻隔与中亚地区连通的高山地带)经大宛而至郅支城。一般认为,这条行军线路即是从别迭里山口一带出今天新疆界,沿纳伦河谷进入费尔干纳盆地。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揣测,汉军击斩郅支单于的出兵路线应与汗血马战争时期的高度重合,也就是选择了我们上述的第一种线路?

西域小国无力供养的庞大军队

第一次西征,李广利数万人的军队一路饿死、渴死、冻死、累死、病死无数,只剩几千衣衫褴褛的残兵到达大宛,根本没有攻城克敌的可能,于是退回汉边。汉武帝再发6万大军,牛10万,马3万,运粮的驴马骆驼上万,一并交给李广利再伐大宛。

这一次在轮台国,李广利指挥军队攻陷轮台,并屠城。

李广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数万汉军浩浩荡荡,所经之国皆是西域散布在大漠戈壁中绿洲之上的小国。这些国家如楼兰1.4万人,尉犁9600多人,渠犁近1500人,轮台在宣帝时期复国为乌垒国1200人,温宿8400人,唯一的“大国”要算龟兹8万多人。

这些国家本就极小极弱,所处环境承载能力极为有限,根本无力负担数万人的大军的给养。所以,汉军第一次西征时,他们基本都是坚闭城门,不愿也不可能为如此庞大的汉军提供饮水、粮食。李广利第二次西征,不得不在轮台发动战争,不仅破城,而且屠城,以儆效尤,逼迫其他国家不得不为西征的汉军供水供粮。可即便如此,6万人的军队最后凯旋进入玉门关时,也只剩下万余人。

写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为什么这次历经四年两次远征的军事行动,汉军会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为什么从大宛国带回的数千匹汗血宝马最后能送到长安的只有30匹而已。

刘向所谓“捐五万之师”大约只将第二次西征的6万汉军损失的5万人算进去了,至于第一次西征的属国6000骑和郡国数万恶少年便没有计算在内。

战争得与失

那么,是不是在汗血马战争之后,西域的很多国家就臣服于汉王朝了呢?《汉书·李广利传》中的确记录,很多西域小国听说大宛这样的“大国”都被汉朝的远征军击败了,于是纷纷派遣王子、使者跟随东归的汉军,到长安朝见天子,贡献内属。

然而,汉时的西域国家诚如我们前文所述,都是些几万人,甚至几千人的小邦小国,他们夹在汉和匈奴两个大国之间,为了国家的生存不得不选择骑墙,也就是谁更强大便依附于谁。

所以,即便取得了汗血马战争的胜利,《史记》和《汉书》仍旧记载,西域的很多国家因为更靠近匈奴,对匈奴使者往往“国传送食”,毕恭毕敬,而对汉使则必须要出钱或者用丝绸布匹进行交换才提供饮食和马匹。

这种局面在整个汉武帝时代都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一直到汉宣帝时,因为内乱,日逐王来降,匈奴管理西域地区的僮仆都尉罢置,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直到呼韩邪单于最终降汉,西域诸国才真正彻底归附汉王朝。

台湾三军大学编撰《中国历代战争史》附录《汉灭郅支之战经过图》,可见南道汉军是由温宿(今阿克苏)以西的山口出今天新疆界。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