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纵横中国的B25中型轰炸机(3/9)

百变轰炸机——B25

B25中型轰炸机因为实战需要,经过各种实用化改造,出现很多型号,有的改造很有意思。

上文已经提到了一些,ABCD四种型号区别不大,但B25 G型却极为特殊。

这个型号的B25中型轰炸机,居然在机鼻装有一门75毫米M4榴弹炮,用来攻击水面上的船舰和坚固地面工事目标。M4榴弹炮是一种轻巧紧凑的陆军火炮,很适合安装在飞机上。

可以说,B25中型轰炸机是第一种安装如此大口径火炮的中型轰炸机。

经过试验,75毫米榴弹炮只需要一炮,就可以造成日德驱逐舰的重创,至于运输船、护卫舰这种更是一发就全毁了。

至于日军最牢固的土木野战工事,挨上一发75毫米炮弹,也肯定会被摧毁。

遗憾的是,实战中发现这种设计并不实用。这种炮对于陆军来说算是轻巧,但M4 75毫米榴弹炮的后坐力还是太大,开炮时会导致飞机震颤严重,影响精度。

用美国飞行员的话来说:每次开炮,就像飞机撞到一堵墙。

B25中型轰炸机的速度很快,每秒钟飞行100米左右,飞机很难精确瞄准。尤其在瞄准期间,还必须保持飞机航向恒定,也就是必须飞直线,这样很容易被敌人防空火炮击中。

随后的B25 H型号大致与B25G相同,但机载的75毫米榴弹炮换成较轻的T13E1榴弹炮,有效减少后坐力。T13E1榴弹炮则是M4榴弹炮的进一步轻量化版本,减低了后坐力,专门为飞机设计。

除此以外,机鼻里增加2挺机枪至总共4挺,另外在机腰两则各增加1挺机枪。

不过这个改装也不是很成功。

实战中发现,对于日军大型舰船,还是炸弹更为有用,火炮仅能攻击日军轻型船只。况且二战后期,日军大部分军舰早已被美军繁星般数量的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搞定,剩下的军舰多不堪一击。

装备75毫米火炮的B25H中型轰炸机,开始主要打击日军地面有生力量和海上运输船只,这倒是比较胜任的。不过T13E1需要手工装填,射速较慢,攻击的效率较低,大材小用。

至于对付日军地面目标,更是没有使用75毫米火炮的必要。因为此时日军固守的岛屿都遭到美军大量轰炸机的饱和轰炸,地面基本都被炸弹洗了一遍,稍大的工事早就被炸光了。

日本在后期作战,基本都依靠暗堡,地下工事或者散兵工事进行顽抗,总之都是隐藏和小型工事。75毫米火炮对于这些小型工事,打击力有限,毕竟它的炮击精度不高。

至于日军地面上,已经很难有什么坚固工事出现了,即便有一些,多是轻型工事。

由此,又推出B25J型号。

B25J是全系列当中最后一个大量生产的型号,共生产了4318架B25J(所有飞机都是1943年12月到1945年8月间,在堪萨斯生产),是B25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型号。

B25J取消了华而不实的75毫米火炮,但将机枪增加到18挺之多。这样B25实际上就是一架可怕的攻击机,可以用8挺12.7毫米机枪同时对地射击,形成一张强悍的火网。

日军任何轻型工事和地面目标被这个火网笼罩,就肯定会被歼灭。

此时日军已经日薄西山,稍大一些的目标都被美军其他飞机搞定,大和号也被三下五除二就送入了冲绳海底,剩余的目标已经不值得用75毫米火炮来攻击了。

所以,B25J是非常实用的攻击机,日军包括轻型坦克在内的所有地面目标,包括运输船,轻型舰船,都难以逃过8挺12.7毫米机枪形成的弹雨。至于日军的卡车,在这种攻击下几乎如同快刀切奶油,几秒钟就被解决了。

更重要是,B25J还可以挂载1吨多的炸弹,并不是仅仅有机枪而已。

B25J是系列中最出色的对地攻击机。

后来越战中最出名的炮艇机,就是仿效B25J的设计,一开始也只是装备机枪。

总之,B25是一种多用途,性能优秀,非常实用且先进的中型轰炸机,绝对是世界第一流水平,自然是中国空军梦寐以求之物。

中国人获得的B25中型轰炸机的型号为C型,D型,H型,J型这四种型号。

B25轰炸机在中国战场的第一场表演

1942年上半年,中国空军仅剩30多架苏制SB2轰炸机,而且在零式战斗机威胁下几乎不敢起飞,中国的轰炸机力量几乎消亡了。

在中国人的迫切要求下,美国人将他们淘汰的A29轰炸机于1942年8月提供给中国人。

A29轰炸机是客机改装而成的轰炸机,性能低劣,远不如苏制SB2轰炸机。

这种飞机在美国和英国主要是用于海岸巡逻,反潜,根本就不是用于轰炸。

中国政府极不满意,美国交付了29架以后,就没有继续交付了。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美国人终于提供了比较先进的B25米切尔中型轰炸。

最早装备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的是,美国空军驻华第23战斗机大队(CATF)的第11中队,他们拥有12架B25 C轰炸机,是从印度飞到中国四川省的。

老萨附注:1942年7月4日,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纳入美国陆军正规编制,改编为第10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亦称美国第10航空队驻华航空特遣队(CATF),陈纳德任指挥官。

这个中队的12架B25C中型轰炸机到达中国是1942年10月左右,没想到直到半年后才有较大补充。

在半年内,中国战区的轰炸机只靠中国空军第1、2大队的30架苏制轰炸机和第11中队12架美制B25中型轰炸机死撑。他们的作战面积包括中国的好几个战区,东西横跨超过3500公里。如果在欧洲的话,至少需要500架以上的中型轰炸机。

B25中型轰炸机的第一场表演是空袭香港。

香港是远东最优秀的港口之一,又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日本从英国手中夺取香港以后,主要作为南洋和本土海军舰队的中转站,补给中心和维修中心。

日军有很多军舰停靠在香港,同时也有大量飞机停靠在香港英国人修建的大型机场。

尤其重要的是,香港是远东举足轻重的大城市,是日本人手中的一张王牌。如果打击了香港,从政治上来说,对日本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陈纳德一直试图空袭香港,只是苦于没有先进的轰炸机,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现在有了先进的B25中型轰炸机,虽然数量只有12架,也足可以发动一次大规模空袭了,毕竟一次可以投弹18吨。

在陈纳德的计划下,1942年10月25日,海恩斯上校率领第11轰炸中队的11架B25C中型轰炸机和第22中队的1架B25C从昆明起飞。

第75中队希尔队长率领75、76中队的10架P40E战斗机护航。

关于这次轰炸香港,很多文章都写过了。

一份资料上写道:陈纳德要求飞行员从桂林出航后沿我方控制区上空潜行,一旦看见南海海岸线,立即沿着海岸飞向澳门,横穿香港西部与大陆连接的海峡,到达九龙半岛北部的航迹转折点,然后向南进入轰炸航线。

作战中还有个小插曲,由于此前日本广播电台曾说海恩斯是个老而无用的运输机驾驶员,这次海恩斯特意自费印刷一批传单随炸弹一起投下,传单上写着“这些炸弹是由那个老而无用的运输机驾驶员海恩斯赠送的”。

让人遗憾的是,由于香港的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靠的非常近,此次轰炸造成香港市民大量伤亡。尽管特遣队参谋长梅里安.C.库珀上校坐在编队首架B 25C的主投弹手哈里德摩根身后,但许多炸弹仍投到香港九龙西部密集的商业区中,这是因为B25进入投弹航线时速度过快,加上有上级坐镇,哈里德太过紧张,投弹时出现了偏差。再加上投弹高度很低,后续各机只能看见领队机投弹后蹿起的烟尘和火焰,便照准烟尘盲目投弹,错上加错,导致了这场误伤。美机返航时,日陆军第33战队20架一式“隼”战斗机从汕头起飞,6架2式“屠龙”从九龙起飞拦截。空战中P40E击落日机11架、B25击落7架,其中海恩斯的炮手击落了2架。22中队的一架B25C在敌占区迫降,飞行员和领航员被俘,其余人员成功逃脱。另有一架P40负伤在我方地域迫降。轰炸机飞返桂林补充油弹后再次出击,轰炸香港的电厂和广州天河机场。10月25日下午又出击香港维多利亚港码头和船只,直至所备油弹耗尽方止。这次连续空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颜面扫尽。

11月27日,陈纳德以B25为诱饵,用P40藏在高空护航,机群直逼香港。但机群在几乎要进入投弹航线的最后一分钟突然转向了广州,将香港上空等待的日机抛到了一边。猝不及防的日军战斗机从广州仓促起飞,企图攻击已经开始向黄埔港投弹的B25C。这时躲在高空的21架P40E突然俯冲而下,利用高度-速度优势痛击日机。这次战斗声东击西、干净利落。直到我方战机胜利返航时,从香港起飞的日机还在盘旋转圈干等着呢。按照陈纳德的统计,这次战果是空前辉煌的27:0,日军高达27架战斗机被击落。而且空战就发生在广州市民头上,坠机也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宣传部门连往常将自己飞机残骸改画成美国或中国空军机徽的时间都没有,彻底戳穿了“皇军无敌”的谎言。

11月23-28日,特遣队从桂林接连出击11次,突袭在北部湾海面上行驶的日军舰船,扫射越南海防的日军军营,与此同时又挥师华南,轰炸广州天河机场和黄埔码头。这一连串的行动让日军无法摸清我方空军机型、实力,疲于奔命。

1943年,中美空军在奇袭台湾新竹机场后,再次大规模轰炸香港。情报显示日本从海上运来的40余架战斗机已经抵达九龙,但尚未卸船。如不及时炸毁它们,华南战场上敌军势力将大大增强。12月1日CACW和第14航空队出动8架P51A和24架P40K掩护13架B-25G由桂林起飞,奇袭九龙码头和红砧船坞。机群于当日13时57分由西向东背对阳光进入。B25的密集投弹使码头上多处起火,船坞遭到严重破坏,炸沉敌大型货轮和待修船各一艘,另摧毁厂房、起重机等若干。当中美飞机完成任务返航至中山县上空时,遭到敌战斗机拦截。我方机群击落日机两架,损失一架。

通过香港和广州的第一场表演,体现出了B25中型轰炸机的很多优势。

B25中型轰炸机的结构坚固,日军7.7毫米机枪对它几乎无效,只有陆军最先进的一式战斗机的12.7毫米机枪还有一定作用。

B25中型轰炸机的关键部位都安装装甲板,除非日军战斗机反复攻击,不然很难将B25中型轰炸机击落。

但在我们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日军不可能反复对B25轰炸机发动攻击,所以自然难以击落。

在轰炸香港的激战中,仅有1架B25中型轰炸机被击落。

对于B25中型轰炸机的坚固,很多飞行员都有所回忆。如中美联合空军飞行员黄松三回忆:一丢完炸弹,并无时间查看战果,我急忙拉动驾驶盘以争取高度,四架日机己俯冲过来,自己完全在敌机的攻击下。日机由四架增到二十多架,子弹同雨点一样射过来,打得飞机上直响,翅膀上中了很多子弹,右发动机被打坏了,排气管也打掉了,驾驶舱中弹把驾驶室内的仪表打坏了很多,零零碎碎地散满地的夹层石棉,我发现自已右腿中弹受伤了,把外露的弹尾拔出来,殷红的血不断流出,可是一点也不痛,只觉得麻木。

B25真是一架很棒的飞机,结实、硬朗,被打得这个样子,还是能够飞,我开足了马力,一股劲的冲,后面的枪手也忙得紧,机尾的枪手梁国兴机在叫:“左后方有敌机……右后方也有敌机。”炮塔上的炮手杨新章也在叫:“左边有敌机距离100公尺,右边有敌机距离15公尺。”管电讯兼射击手的彭光雄也在报告敌机方向。机内大伙忙得射击日机,我专心的使用着闪躲战术,四面在围攻,情况不妙,如左发动机被打坏或给打穿了油箱,想跳伞的机会都不会有,为了减少本身被击中的机会,向敌机群的间隙中钻进。

被敌机射击十分钟,又被追赶了五分钟,这架B-25才算脱离了敌机的魔掌。我直接往桂林飞,心情一放松,右腿上的伤传来阵阵的痛,血流的太骇人,感到十分疲倦,差点就飞不回桂林了。

正是由于B25中型轰炸机的坚固,甚至陈纳德敢于让他们在低空做诱饵,然后用P40战斗机隐藏在高空俯冲突袭日军战斗机,一举击落27架敌机,损失0架。

这种战术的前提是,B25中型轰炸机自身有着一定防御能力,最低程度保证十多分钟内不会被击落。如果是防御力薄弱的轰炸机,那么这种战术就无法使用,反而己方轰炸机群会被当做靶子击落很多。

就防御火力上,B25中型轰炸机的12.7毫米机枪形成完整的火网,有着相当的自卫能力。日军陆军战斗机虽然防御能力比海军要强得多,但仍然不能抵抗哪怕1、2发12.7毫米航空机枪的打击。

而且,B25中型轰炸机是大型轰炸机,飞行平稳,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射击平台。机枪手在B25中型轰炸机上射击的精度,是比在战斗机上高的。

加上战斗机和轰炸机防御能力又相差太大,所以对射中,往往都是日军战斗机吃大亏。

香港这一战中,反而有7架日军战斗机被B25中型轰炸机击落,可见日军战斗机对于B25也是抓耳挠腮,难以对付的。

至于航程也是B25中型轰炸机很大的特点。从成都起飞到香港的直线距离为2100公里,以往中国人装备的苏制SB2是根本不可能飞到的,因为他的航程只有900公里。

但B25中型轰炸机则可以在无需加油的情况下,一次性飞到香港轰炸。自然,我们为了轰炸的方便,在江西遂川修建了秘密基地,解决了航程问题,这也让B25中型轰炸机可以连续执行两次轰炸。

B25中型轰炸机从香港飞到桂林加油补充弹药(大约600公里距离),然后再返回香港做第二次轰炸,以弥补轰炸机数量的不足。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