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地王豪赌,经济安否

一切恍如昨日重现,经济乏力,地王腾升。

2016可谓地王之年,仅仅前5个月,根据中原地产统计,市场上总价超过15亿出现105宗地块,进入6月之后,这一势头不减。根据媒体报道,以上海6月1日宝山新城顾村两块地皮为例,其周边的公路甚至被吐槽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在参加竞拍的众多房地产企业中,籍籍无名的信达地产以58.05亿元成交,溢价率306.53%。这意味着楼板价达到4.81万元/平方米,未来起步价或是7万元/平方米。按照这一拍卖价格,这些郊区房价未来几乎要等于当下核心房价才算经济理性。这一消息对于城区房价的影响可知,有人感叹《欢乐颂》中诸多白领,恐怕难以继续安居欢乐颂小区了。

地王刷屏朋友圈到麻木之际,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交响曲。抛开升斗小民关于房价的担忧,多空双方也各有论证,如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说出手亿万的地王玩家不理性,那么未免太看不起人。这些观点,其实无所谓对错,当房地产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赌注之际,房价预期其实已经变为信仰之争,而决定房价走势的因素,早已不全然是经济因素。

问题在于,为什么是央企,即便是以处理不良资产起家的央企,仍可以在房地产领域呼风唤雨,将万科、碧桂园等诸多身价千亿的房地产巨头秒杀身后?更重要的是,为什么选择此时此刻,纵横地王大赛?对于地王现象,如果仍旧从通胀抑或货币超发等角度去思考,那么明显过于简单,属于思维的懒惰。显然,即使在货币政策相对中性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尤其央企仍旧获得巨量信贷支撑,当这些企业开始奋力捍卫自身存在价值时,其所能动员的经济社会资源能量惊人,地王不过是其中一例而已。

从资金成本而言,央企拿地无不理性之处,说央企不懂经济,未必如此。市场低迷,房地产面临调控,但是如果融资成本比别人低,融资渠道比别人多,那么意味着胜利了一半,剩下的无非是等待着穿越市场周期,更何况,房地产如此重要,谁能断言市场前景一定走低?

换言之,地王大战,玩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博弈,更何况,无数没有拿到土地的民营大佬,其实也陪跑到了最后一轮。这种半斤八两的商业贴身肉搏中,分分钟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节奏。拿地如此,买房也是如此,比如对于当下按揭买入一线房地产的人群,何尝不是在举债加杠杆,以身家押注房地产上涨。在羊群效应面前,大佬们与小白领之间的心思,其实并无太多差别。关键的区别是,企业尤其是国企是用别人的钱去下注,买房者则是举家之力真金白银买单,谁比谁更精明还是更愚蠢,真不好说。

从商业而言,央企拿地如此凶猛,不无自身生存考虑。回顾四万亿之后一两年,房地产回暖,地王身影中也少不了央企身影。当时中央曾经出台“退房令”,要求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然而这一举措不仅没有落实,正如不少分析人士已经指出,事实上可能起到相反的激励作用:即将到来的整合大限,导致一些央企为了捍卫自身房地产业务资格而奋力拿地——其思路也不无理性,只要能够多拿一分地,即使价格再高,也意味着被他人整合的可能性小一分。这种聪明个体的精明算盘,在集体的羊群心理之下,正在演变为房地产市场估值疯狂。

从宏观而言,《人民日报》“权威人士”提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引来不少赞誉。但事实在于,房子在中国早已经不只是居住所在,而是中国家庭最大的财富资产。当企业与政府难以继续加杠杆之际,居民端唯一的杠杆也在于房地产。作为宇宙间最重要的行业,中国房地产市场各地差异巨大,而地方政府离不开土地财政,即使中央三令五申,仍旧一手行政控制房价,一手人为限制土地供应。昔日的地方竞争,如今也已经变为房地产竞争,这也迫使一些企业人才因为房地产原因退居二三线城市甚至海外。然而短期激励之下,官员其实很难兼顾长远。

地王现象有什么后果?至少目前来看,如果继续让没有出众的房地产运营能力而资金动员能力却出众的央企引导市场主流,那么成本毫无疑问主要由购买方承担。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调查,2015年中国家庭总资产中,房产占比高达69.2%。这意味着,一方面房地产是唯一能够加杠杆的领域,另一方面家庭继续加杠杆的余地并不大。

福山之类政治学者指出,中国模式的一大特点,在于源源不断地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可以说房价上涨在过去很大程度上符合中产利益。中国房价现象很大程度是信贷现象,是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过去的房价上涨对应中国经济的前景,是对于过去压抑的居住与投资需求的释放,基本也符合经济合理性;然而当下房价的猛烈上涨,其实是在对赌未来经济走势,也是拿明天赌更远的未来。如果房价上涨幅度超出中产承受能力与心理预期之外,其结果不仅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可能,也使得都市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过去一种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定义就是起码要有两套房,然而这种定义未免太过于低估了当下中产的焦虑与彷徨,幸福感基于比较与感受,即使博得头筹,房价未必能给人安全感。

人人都在熬,买不起房的等房价跌,刚刚买得起的在还房贷,买上房的下一步想改善,而改善性住房之后又想拼学区房,搞定学区房之后或许下一步升级到海外学区房。生活就像打怪兽,打过一关只是下一个关口的开始。

此外,房价和人民币关系也引发不讨论。不少分析指出房地产价格上涨,其实消耗人民币竞争力,是货币贬值的前奏。虽然这种分析颇为解气,也看似符合直观感受,但是真相却充满矛盾。人民币汇率价格确实与资产价格紧密相关,但是其间关系往往是货币币值与资产价格同方向变动,目前情况则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而房地产面临上涨势头——这种势头从去年以来呈现,可以说这是中国特色,抑或最后的疯狂?

未来怎么做呢?当前风头正健的国企改革,或许倒是可以从房地产领域做起。既然地王的诞生多数凭借其体制优势,那么,去除追逐地王央企的不当优势,应该还原其市场地位。我多次在《印钞者》一书中强调,中国未来的风险在于通缩而不是通胀,房价前景最终是取决于经济增速,印钞可怕不在于直升机撒钱,而在于定向宽松。回顾中国改革,在解决了价格层面的双轨制之后,在金融等核心要素层面,仍旧是偏向体制内企业,其结果自然是某些国有企业失去自生能力,却成为提供资金的二道贩子或者次银行机构,其主营业务不振情况之下,愈发追逐高杠杆行业。于是,不少国企纷纷转身为资金掮客,竞争也变为信贷资源的竞争,而对于资金渴求最高而前景相对看好的房地产成为资产荒中的不二选择。这种风险在顺周期情况下或许是可以通过时间消化,但是如果逆周期来临,后果则不堪设想。当下地王现象烈火烹油,倒是恍如未来的危机天启,此刻更应该做出决策,以防泡沫到了无法支持的最后一天。

《欢乐颂》可谓都市白领的部分写真,其中出身寒微心比天高的白领樊胜美最终跳槽、男朋友也走上创业的光明尾巴,符合时代创业致富的主旋律。然而更大的真相在于,即使其男友创业成功,两人修成正果,在当下情况下,很可能买不起想象中的豪宅,要么不过是无数接盘侠之一——创业不如炒房,已经成为屡经验证的名言,至少在过去十几年大概率如此。个体理性并不意味着集体理性,而集体智商本身不值得信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经济规律可以暂时被扭曲,但最终会发挥作用,所以朋友圈看客真不用为深圳地价和华为之间关系感叹。时间总是公平的,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当下的选择,然而不无悲哀的是,顾及各方的政策药方几乎不存在。人性屡屡短视,我们也不得不活在经济周期之中。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