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老萨说史185:完胜孟拱河谷战役-下——驻印军第二次滇缅会战(1/4)

老萨的历史真相档案之一百八十五(新抗战系列之一百零二)

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由于新22师的猛攻,18师团也非常惶恐,将主力部队全部调入卡盟外围,进入预设阵地,卡盟城附近没有什么部队驻守。

本来这也没什么,因为卡盟到孟拱一线,本应该驻扎日军2个多联队的重兵,随时可以增援。

只是,5月11日,滇西的中国远征军也全线进攻,横渡怒江,攻击56师团,日军紧急调动第53师团步兵第119联队第1大队,第2师团第29联队第2大队,北上增援去了。

在新1军空降攻击下,东面密支那的18师团114联队2个大队非常吃紧,第18师团第114联队第3大队,也赶忙向东开往密支那。

早在3月,英军温盖特少将指挥第3印度师3个旅共9250人,又在孟拱南面的卡萨一线奇袭空降了,切断了日本的铁路交通线。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主力,第2师团和第53师团各一部,又被迫去南下扫荡英军去了。

日军北上东进南下四处补漏洞,用光了孟拱一线所有的预备部队。

这样一来,孟拱河以南就出现了一个长达30多公里的兵力空档。如果谁能够插入这个空档,就很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占领卡盟,更可以完全打破日军在孟拱河谷的防御体系。

而此时孟拱河北岸的新38师受到压力较小,进展比新22师要快30公里,正巧就在这个空档的对岸。那么有人要问,为什么日军这么愚蠢,看不到这个大失误呢?

一来,当时日军在卡盟、密支那、滇西等地都被国军重击,首尾不能相顾。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日军明知道有危险,却实在没有兵力填补这个空档。

二来,日军武断的认为孟拱河在雨季湍急,压根就不可能有大股部队乘船或者架桥渡河成功,国军绝对不可能攻入这个空档。

孙立人不这么看。他发现这个情况以后,立即亲自赶到孟拱河边查看。众所周知,孙立人是一个篮球高手,也是一个游泳健将,他再三查看河水情况,认为日军判断是对的。雨季孟拱河不停泛滥,根本没有固定的河岸,渡船在这里难以展开,无法使用。架桥的话,由于水流湍急,河道极为复杂,根本无法作业。

不过孙立人认为,如果选择精锐的士兵,轻装身背漂浮物跳入水中,还是完全可以游过去的。

他的几个团长听到孙立人的这个决定,都惊呆了。这太冒险了:

第一,二战爆发以来,还从没听说过哪个部队靠游泳渡过一条大河的。

第二,即便能够渡河,游泳时只能携带步枪和少量子弹,这怎么长期作战呢?万一周边日军野战部队大举反攻,又怎么办?

对于他们的疑惑,孙立人笑谈:我们不是有强大的美国朋友吗?有了他们的空中支援,还愁没有武器弹药补给吗?

另外,缴获的一份日军文件,让孙立人确认这个判断是没有错误的。

补充兵大队指挥官野恒光一大尉向这一线指挥官相田俊二少将求援,说自己第一线兵力极为困难,连司令部的30人都准备增调到第一线了。

恒光一大尉在战斗中被击毙,他的文件都被新38师官兵缴获,交给孙立人。

孙立人认为这份信件不是假的,应该可以证明他的判断,现在日军全部增援到一线,二线非常空虚,几乎没有兵力。

对于这个决定,孙立人自己有长篇回忆:孟拱、卡盟、密支那,成三角形,互为犄角之势,如不急速打下,接着就是雨季降临,一个月可以落下1米多的雨,敌人就是想利用雨季,将我军困死。因为雨下得多,交通阻塞,补给困难,加以疾病、潮湿、蚊虫、蚂蟥等等,都足以困坏部队,那时虽然从国内调来五十师两团,三十师一部分,十四师一部分,还有美军一个团对密支那来一个奇袭,侧应卡盟。但密支那变成了阵地战,1个多月未曾拿下,还无法支持,所以敌我各部,都成了胶着战争,无法进展,说来事有凑巧。一日我部攻击一个山头,从打死的敌军官身上搜得一封信,那是日军步兵指挥官即十八师团步兵团长相田俊二少将写给那被打死的十八师团补充兵大队指挥官野恒光一大尉的信,信上说:“目前进入第一线后方,妨害第一线补给之敌,仅六七十人,本兵团长指挥贵官,击退此敌,并应先至拉瓦司令部,与本职同往,但贵官前夜10时,自卡盟出发,至翌日夕刻,尚未到达。初意贵官不及侯本职已先至第一线,当即率司令部人员30名,赶至第一线,然全出意外,贵官等竟尚未到达,现究竟彷徨于何处,部下之疲劳,余自详悉,昼间有敌机飞来,余亦尽知,然就第一线全员之疲劳,且缺乏给养,尚须与敌死斗思之,不必要之休息与昼间躲迫空袭等,乃绝对不许可者。故须激励部下,以最大之速度追及,倘判明贵官等不足赖时,本职决心率领本部30名,突入敌阵中。”

由于上述一信,经研究后,确定其真实,并判明两点:第一是当面之敌,因为伤亡重要,兵力已全部用于第一线;第二是士气消沉,甚为疲惫。基于这种判断,觉得可用一团奇兵去袭击他的后方西通,这就是乘虚而进,临机应变的道理。

孙立人左思右想,将这个危险的任务交给了主力112团。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划分,卡盟是廖耀湘新22师的作战地区,和新38师无关。

孙立人认为战机稍纵即逝,根本没有时间和廖耀湘或者史迪威反复商量。

孙立人果断下了命令,然后才汇报给2个人。

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史迪威也很怀疑,他问孙立人:你觉得能成功吗?

孙立人痛快的回答:将军,我从不打无把握之仗,也不会让我的弟兄们白白去送死。

顿了一顿,孙立人又说:我相信新38师是最优秀的部队,什么艰难的任务都能完成。

而正面前进困难的廖耀湘,也没有表示反对。

其实,新22师师长廖耀湘也有类似想法。

孟拱战役打响之前,廖耀湘曾经对史迪威说:早在缅北战役开始前,我就建议在全面进攻的同时,应该分兵袭取密支那、孟拱、英多等敌军补充基地,切断敌军后路,实行关门打狗战术,却没有人采纳。结果我们虽然在孟关、瓦鲁班、沙杜渣等地重创敌军,但他们仍然利用畅通的后方通道,源源不断的获得兵员和物资的补充,且有援军从各地赶来救援,使得第18师团又迅速进行有组织抵抗。我现在要提的建议,仍然是要尽快的确实的把密支那、孟拱和英多拿下来,完成对敌18师团的全面包围,然后关起门来收拾它。

112团陈鸣人团长接到命令以后,立即于5月21日率部轻装出发。给他们的命令是非常困难,甚至无法实现的。

孙立人命令他们,必须在6天内行军100公里,还要偷偷渡过孟拱河,然后在几小时内占领日军卡盟一线的重要补给基地西通。

西通是个小村,在卡盟以南10多公里,是日军从孟拱至卡盟唯一的补给线,也是卡盟地区日军军用物资总库,一条公路穿过村旁。

如果在平地6天走100公里,根本不算什么。可是,此时已经是缅甸的雨季,或大或小的雨终日不停。有的时候,雨大倾盆,即便两人相距5米也无法看清对方的样子。在这种暴雨中行军,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可怕的是,为保密起见,行军不能依靠日军简易公路,必须穿越原始森林。而在雨季的原始森林,小溪成为大河,几乎无法逾越,而平地淤泥至少齐膝高。

这种天气,不要说中国人,即便缅甸当地土著居民也从不进去森林。

难以行军只是其中一个困难,更惨的是保密期间,沿途均不允许空投补给。112团2000人只能携带6天份额的应急口粮,也就是从出发点到西通的单程口粮。后来因为需要携带较多的弹药,只允许携带4天的口粮分到6天吃。

这就要求,112团必须有极强的野外识别能力,千万不能迷路。一旦迷路,就会遭遇断粮,不战自垮。

另外,他们只能维持3日作战的弹药,最大口径的武器不过是81毫米迫击炮而已,所有大口径火炮一律不许携带,其实也无法携带。那么,即便他们到了西通,因为面对的日军也有1000多人,如果短时间内不能解决战斗,一旦敌人从卡盟和孟拱出兵夹击救援。这两地日军总数有近1万人,112团区区2000人根本无法对付。那么112团就会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全军覆没。

除了以上的几点以外,更可怕的是他们还要在没有桥梁没有渡船的情况下,靠游泳渡过湍急的孟拱河。由于雨季暴雨每天都不同,孟拱河的水量随时在变化。到了河边以后是否能够游过去,也很难说。

即便能够游过去,西通村距离河只有几百米。如果敌人在中途发觉,立即调动一部进攻。只有轻武器的112团,会在渡河一半的最不利情况下,被日军击败。

陈鸣人团长在听到这个命令后,先是倒吸了一口凉气,没有发表意见。

在孙立人花费1个多小时时间,详细解释每一步的作战要点后,陈鸣人想了几分钟,回答:请师长放心,任务虽艰巨,还难不倒我们112团。

奇袭西通

5月21日,陈鸣人团长留下正在攻击高山据点瓦兰的第2营,其余部队第1营第3营和团部直属部队,全部进入丛林,开始急行军。

112团1营2连上尉连长孟化新回忆:21日,上面突然给112团下达紧急命令。

第一,全团动员,向敌后大迂回攻击。

第二,绝对迅速,绝对保密。

第三,限时4个昼夜完成任务(指赶到河边)。

第四,中途没有补给。

下午2点,我所在的1营开始行动。团长陈鸣人下令:将有疾病,尤其是患咳嗽的官兵留下。前者不能承受这样高负荷的行军,会死在路上。后者会严重影响隐蔽行军,让日军发现我们;每个官兵携带7份英制纸盒装口粮(每包有8片粗面粉制成的饼干,1小包花生米,1小包奶粉,1小块巧克力,4颗水果糖,1小包茶叶,2支香烟和1包伊拉克蜜枣);秘密任务,所有官兵不允许问下一步要做什么。

孙立人给112团增加了1个工兵连,用于在丛林中无法逾越的河上架桥,同时还给了他一个山炮连作为火力支援。不过,这个山炮连没有一门炮,计划是占领西通以后,再空投山炮。

之前112团有过几次大范围的迂回,很有经验。陈鸣人团长认为,不能携带骡马行军。

第一,骡马爬山越岭的能力不如人类,很多地方人能过去,但骡马过不去。骡马会成为行军的累赘,严重影响行军的速度。

第二,人可以控制不讲话,不发出声音,但骡马不行。在这种秘密潜入的行军中,骡马的嘶鸣声,很容易被日军在丛林中的巡逻队发现,暴露目标。

骡马负重能力至少在70公斤以上,这是人比不了的。现在没有了马,所有马背负的东西,就只能人来扛,包括重机枪、迫击炮、弹药箱、补给品等等。

这就大大增加了步兵负重,增加了急行军的艰难程度。

陈鸣人认为部队没有火炮,攻坚能力太差,所以带了一些巴组卡火箭筒。这还不够,又让战士们多带一些手榴弹和炸药包。这样一来,112团平均每个战士,负重高达65斤,有的士兵带了六个手榴弹。

同时,陈鸣人团长一再强调必须秘密行军。他要求全体官兵必须跟在情报组的后面,防止走错路暴露目标;所有官兵不允许讲话;部队军官白天用手势,晚上各连各排都以1条白绳子系着,官兵手牵着绳子走,夜间绝对不许有灯光;途中不准烧饭或者烧开水,饿了吃饼干,渴了喝雨水(每壶水中防止一片白色药片防止生病)。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