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抓壮丁——侮辱抗日先烈,丑化国民政府,可悲可叹(1/7)

老萨看过电影《抓壮丁》,当时还是中学生,看完极为气愤,对国民党蒋匪军恨之入骨。但后来无意中看到一份资料,介绍《抓壮丁》这部电影的背景,顿时惊呆了。《抓壮丁》电影是50年代拍摄的,但原作却是话剧。

资料上写道:《抓壮丁》是由中国3幕话剧,吴雪、丁洪、陈戈、戴碧湘等人集体创作的。原是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在1938年创作演出的幕表戏,1943年吴雪等人在延安对原作进行改写,曾在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近百场,后改编成电影。

老萨这一惊非同小可,1938年就出台这种话剧?要知道,当时正是抗战刚刚开始,武汉会战激烈进行,国家民族命悬一线,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时候。而且,各种历史资料可以证明,1938年时期兵役问题根本不严重,基本是年轻主动参军,只有极少的丑恶现象。在这种国家民族生死关头搞这种浮夸虚假的文艺,不就是公然拆抗战的台吗?这是否可以定位为叛徒呢?在战争时期,就算是最民主的国家的美国,也对言论和文艺有所控制,出台新闻检查制度。对于这类拆台的东西,是会严格控制的。

再一搜索这个话剧作者吴雪、丁洪、陈戈、戴碧湘的背景,立马也就明白了。吴雪(中共文化部副部长),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四川第一个戏剧支部组织委员。丁洪(中共辽宁省文联副主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是共产党,写的东西就完全是假的,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写这种东西,自然很不一般。

美国新闻检查:一战中,1914年5月28日,公共新闻委员会主席克里尔发布了《预备声明》。6月15日,威尔逊总统签署的《间谍法》,提出要实施强制性新闻性检查,该法规定凡故意制造企图干扰陆、海军的军事行动的虚假报道或错误言论,以及企图在武装部队内部挑动不忠诚或妨碍征兵的,均处以高额罚款或监禁。1918年5月的《煽动法》,是对《间谍法》的修改和扩大,根据其规定,“任何对美国政府的形式或宪法、陆海军、国旗或军队制服使用不忠诚的、亵渎的、谩骂的或侮辱的语言”进行写作或出版,或使用旨在对这些观念和制度进行“侮辱、藐视、谩骂或破坏名誉”的言论,均以犯罪论处。同年通过的《惩治叛乱法》使公共新闻委员会掌握了实施全面文讯检查的大权,《间谍活动法案》则判定发表或撰写任何被认为有助于敌人的言论的行为有罪。

1941年12月19日,罗斯福总统根据《第一战争权力法》设立了新闻检查局,该局拥有14462名工作人员,他们大多从事对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往来邮件、电报和无线电通信的强制性检查。1942年1月15日发布了《美国报刊战时行为准则》,规定所有印刷品不得刊登有关军队、飞机、舰船、战时生产、武器、军事设施和天气的不适当的消息,类似的指示也下达到广播电台,该准则成为美国新闻记者进行战时报道的一本“圣经”。1942年6月和1943年2月该准则曾两度被修改,增加了“空袭”等条款,提高了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老萨研究了一些国内关于壮丁问题的宣传品,不由非常的赞叹。可以说,写这些东西的人,水平非常的高,远在老萨之上。为什么呢?他并非不了解历史真相,像铁血上面的愤青一样胡扯,而恰恰是他非常明白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却仅仅选择他需要让人看到的某些片段,将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体系的文章。对于有些内容,做过精心的掩饰。对于有些内容,则不采用国内的数据,而是故意引用国外一些不可靠的数据,显然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不想自己将来英名受到影响。一旦将来怎么怎么,有人攻击他们,他们就可以以一句:我们只是引用别人的话作为搪塞。

就比如什么腾讯历史里面的这些作者,他们也都是这样,文章写得很巧妙。

显然,这些文章的作者,是历史学界的资深人士,他们这些东西估计又是特殊年代的需求,是对国民党和蒋匪军攻击的一个部分。就像九一八不抵抗,三大起义,长征,西安事变,八路军新四军抗战一样,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没有国民政府的兵役政策,就没有抗战的胜利

首先,有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也是全世界甚至大陆史学界公认的结论: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实行的兵役制度,大体上是成功的,也是抗战最终得以胜利的保证。

这个兵役制度,保证了国军伤亡360万如此严重的基础上,仍然在战争结束时保证了460万兵员。在整个抗战中,国军胜少负多,前后又苦战八年之久,却最终还是获得了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还是这些士兵。

而这些士兵都是国民政府兵役制度的产物,也最好的证明了兵役制度的成功。

以上的结论是本文的基础,也是各方公认的结论。

如果否定这一个观点,那么一切就不用多说了,根本无法沟通。

中国兵役制度变革

中国三千年来的兵役制度极为复杂,本身就可以写一本几十册的书籍。

简单来说,中国一共有部落兵制度,征兵制,募兵制制度。

春秋战国之前,由于当时人多生活在部落中,所以兵役制度只可能是部落兵,也就是以部落为单位组成军队。

后来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时代,比如五胡乱华,西夏,辽,金,元,清开始多采用部落兵役制度,也就是单一民族的人组成军队。

这些民族因为相对比较弱小,对其他民族也不信任,部落兵制是最实际也是最可靠的。

这种方式具有比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缺点是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间会生产很大矛盾。以满清的八旗为例,其实各旗之间就有很多矛盾。

而且,以部落为单位的军队规模完全取决于部落的大小,他们可能像蒙古人一样集中20多万大军,也可能因为部队很小,只能勉强凑齐几千士兵。

少数民族的人口一般都不会太多,也就决定了部落兵制只是较小规模的作战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是征兵制。

所谓征兵制,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兵员,强制要求人民参加。

抽调兵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2抽1,3抽2,5抽3,甚至有所有成年男性都参加的。

因为当时军事技术落后,武器多是青铜的,杀伤力有限,所以人的数量就有很大的作用。

一支10万人的精锐部队,也对付不了一支20万人的普通部队。

比如公元前226年,秦王派李信和蒙恬率最精锐的20万秦军攻楚,结果被数量优势的楚军打得大败。

前225年,秦王命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这才取得决定性胜利。

战国时期总人口估算不超过2000万人,但七国的总兵力高达500万人,占到人口的四分之一之多。除了男人用于一线作战,甚至连老人,少年,和身体比较壮的妇女都用于防御战或者后勤供应。

那个时代一旦战败,往往就是亡国灭种,所以一旦开战,所有能上的都上,败了就沦为奴役。赵国长平战败,40万军队被屠杀后,整个赵国到处都是哭声,“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赵国经过这次元气大伤,直到灭亡都没有恢复过来。

到了汉唐时期,大体也是征兵制度,但诸如三国时期等等,也存在普遍的募兵制。

所谓募兵制,就是招募职业军人。

刘备,张飞,关羽都是被招募的职业军人。

进入唐宋以后,从各方面考虑,政府开始普遍使用募兵制。

募兵制的优点是如果使用得法,制度严格,会训练出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因为古代的骑兵,弓箭手等等,都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一般需要在1到2年以上。职业军人,比如像日本武士一样,可以有10年时间训练,而征兵制临时征召的农民多没有这个条件。

不过,募兵制也有严重的问题,就是一旦制度随着王朝的腐败而腐败,军队战斗力会一落千丈。而且募兵制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因为职业军人是终生制度,也是完全脱产的。

宋朝军队战斗力虚弱的原因有很多,但禁军采用募兵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宋军招募的士兵多是灾民,无业游民,破产农民等等社会边缘人物。比如水浒里面开篇出现的教头王进,负案在逃都可以去从军。

虽然这样做,有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却让军队战斗力无法有效提高,因为兵员素质很差,绝大部分人是混饭吃,没人愿意拼命。

所以,宋军数量很多时候超过百万,武器装备又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更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力,打仗却总是胜少败多,最后悲惨亡国。

大明的卫所制度,本质上也是募兵制,一部分人世世代代都是军人。卫所制度在初期是相当先进的,一度打得蒙古北退数百公里,逃到了大漠以北。但因为制度腐败,卫所制度最后也是几乎瓦解。所谓的职业明兵已经成为军官的奴隶,他们长期不训练,主要从事耕地和为军官出各种劳役。

于是,倭寇几十人在浙江登陆,能杀的几百明军逃窜。混饭吃而已,谁想玩命?而且久不操练,就算想玩命,也是死路一条。

满清则很有意思,八旗最初属于部落兵,但仅仅几十年就迅速腐败,无法作战,于是绿营出现,这是募兵,源自投降满清的明军。绿营的兵力很大,有50,60万人的规模。鸦片战争期间,绿营兵也已经腐败透顶,听到洋枪大炮就跑。一个拥有200门火炮的清军炮台被英军攻陷,清军死伤多少呢?只有区区40人,其他数千人都一哄而散,跑的比兔子还快。

耗费国家巨大财力建立的这支部队,没有任何作用。

最终,满清政府被迫使用了最纯粹募兵的湘军,淮军。形同雇佣军的湘军淮军,倒是颇有战斗力。他们一支部队中都是兄弟,朋友,师徒,甚至父子。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打起仗来不要命。他们消灭了太平天国,但自己随后也迅速腐败。

到了民国,北洋军阀的部下都是募兵。

以冯玉祥西北军为例,都是自愿当兵的破产农民。当年都是军阀混战,战争没有正义性可言,打仗就是实在活不下去的人卖命的勾当。

所以,当兵也是比乞丐,挑夫还卑贱的工作。因为乞丐,挑夫只是出苦力,赔笑脸,当兵的是用自己的命混饭吃。

军纪好的军阀部队,也是四处抢粮抢钱,军纪不好的军阀部队,干脆奸淫烧杀,形同土匪。

老百姓切齿痛恨,不会给他们任何支持。

没有老百姓支持,又是混口饭吃,而这些军阀招募来的士兵,形同雇佣军,战斗力不高也就容易理解。

北洋军阀这么多年来,对列强作战从无取胜记录,只能自己人杀自己人威风威风。

其实,就算是蒋介石麾下的中央军,从本质上说也是募兵。

黄埔军校的招生,是面向全国的,有志青年都可以参加考试,通过即可入学。

当时整个中国,并没有征兵制度一说。

其实就算有这个制度,由于国家四分五裂,也无从实施。

而当时放眼全世界,时代已经不同了。战争的规模非常浩大,大量新式武器投入战场,但作战的主体仍然是士兵,在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自然是士兵越多,就越占据优势。

列强全部是征兵制,世界大战动辄就是数百万人的会战。无数的士兵和无数的武器组合起来,形成一支支强大的军队。

士兵的数量是极为重要的。沙俄作为一支准一流强国,之所以能够在欧洲嚣张多年,关键在于他采用征兵制,和充足的兵员。

一战中,沙俄一战就能损失200、300万人,但仍然能够继续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成年男性大部分在前线或者兵工厂,全民皆兵了。

二战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伤亡超过400万,甚至一仗伤亡70万人。苏军的几乎每一战都不是德军的对手,每战的伤亡都远大于德国。但因为苏联采用完善的征兵制度,能够及时补充伤亡,最后还是耗垮了德国。

二战苏军死亡青年高达700多万人,伤者无数,但战争结束时,苏军总数高达近1000万人,这就是征兵制度强大的威力。

二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拼补充,看谁损失能及时补充上来。

而士兵的补充自然是重中之重。

显然,中国单纯靠之前的募兵制,是绝对拼不过日本的。

列强实现征兵制都很早,德国是1813年,意大利是1876年,法国是1793年,甚至日本都是1880年。

日本凡年满17岁至4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所以,虽然日军现役军人只有38万人,但它的后备力量极为强大。

受过完整训练,随时可以进入军队作战的兵员高达160万。没有受过训练,但已经登记入册,随时可以进入军队作为补充兵的适龄男性,高达250万人。换句话说,日军在1个月内可以使用的兵力高达近200万,而在一年内可以使用的兵力,高达450万。其实,日本适合从军的全部男性总数高达1000万人,这就是日本征兵制度的强大表现。

而中国呢,由于没有征兵制度,军队只有一线的170万人,并没有预备兵力。

换句话说,这170万人,打完了就光了,死一个少一个。

至于征兵,其实在民国征兵很不容易。前面也说了,好男不当兵,当兵都是社会最底层,实在混不下去了。

抗战前军阀设在各地的征兵站,连续几天一个兵招不到是正常现象。有的军阀,诸如张宗昌之流甚至干脆直接买兵,去了就给几块大洋,介绍的也给钱,就这样也不行。

也许大家很疑惑,为什么一些嚣张一时的军阀,一次仗打败了,就完蛋了。很简单,他们的部队打光了,又招募不到新兵,自然就完蛋了。

换句话说,日军可以使用1000万人,国军可以使用的一共只有230万人(加上抗战前训练出来的50万新兵),只是日军的五分之一。

双方武器装备训练差距又是极大,这样一来,想不亡国都是不可能的。

显然,中国落后的募兵制根本无法应付这种场面,兵役制度必须改革。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