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4月10日公布的数据,中国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为连续第二个月下跌,表明国内消费复苏仍显乏力,通缩压力持续存在。此前2月份CPI曾下降0.7%,为一年多来的首次下滑。
这一下降幅度略低于前值,但依然未能达到多数经济学家对物价持平的预期。彭博社此前的调查显示,市场普遍预期CPI同比将保持稳定。
在全球经济形势动荡、美中贸易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25%的额外关税后,出口形势更加严峻,使得国内产品积压风险加大,企业或将被迫通过降价来去库存,这无疑进一步加重了通缩压力。
中国3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为四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也高于2月份的2.2%。路透报道援引分析认为,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和冬季采暖季结束导致能源需求走弱,是造成工业品价格加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尽管零售和工业活动部分指标已有起色,但失业率上升与外需疲弱形成掣肘,经济复苏依旧乏力。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率同比微升0.5%,较上月略有改善,但整体反弹力度有限。
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刺激措施,包括降低利率、放宽购房限制和扩大财政支出等,以提振内需和稳住增长。今年3月,总理李强在两会提出的全年GDP增长目标为“约5%”,与去年持平,然而不少经济分析认为这一目标仍存挑战。
彭博与路透的分析指出,在美国持续施压的贸易环境下,中国出口前景不乐观,更依赖内需拉动。花旗银行分析师预计,今年年中中国可能将新增1至1.5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财政刺激资金,用于支持消费、低收入家庭和育儿补贴等方面。
不过,凯投宏观分析师普里查德也指出,尽管政策面已有所转向消费,但当前财政支出仍更多用于供给侧扩张,消费支持似乎不足以完全抵消出口疲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