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十年前香港楼市危机是怎么解救的?

现在大家最关心房价的涨落,所以今天我就以一位曾亲身经历香港房价大跌、又曾亲自参与推动香港房价上扬的人员的身份,讲讲应该如何“记取香港房价大起大落的教训”;以及在2003年中房集团按“分时度假”思路,在香港洽购空置房屋的信息极大鼓舞了市场信心,推动了香港楼市复苏的故事。

1997年的香港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150多年的耻辱,由董建华与曾荫权先生所领导的特区政府,成功抵御了国际炒家对香港资本市场的冲击;但在香港回归之后,遇到了房价大起大落的磨难。

从1995年起,香港房价在两年内涨了一倍多,其中原因一是广大居民对回归前景看好,再是由于炒作和港英政府的放纵。

房价上涨引起社会上的很大意见,居民呼声与媒体意见纷纷要求降低房价。在这种舆论影响下,香港政府采取了干预措施,特别是出台了“85000套”的政策,就是政府一年提供保障性房85000套。

香港在正常年景每年可以销售2万套新房,特殊年景可以销售4万套,85000套就是政府提供香港市场需求的1倍乃至3倍的供应量,这当然是打压房价的重锤。

其实香港政府并没有真搞到“八万五”,只是媒体宣传是“八万五”,就造成了香港居民的预期下降和房价下跌。这种措施起到了明显效果。

以1997年回归后的9月为起点,香港房价一路走低,连续6年大幅度下跌了将近70%。起先香港政府希望能够通过房价下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香港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房价跌下来后,这些愿望全都落空,效果是负面的。打压房价处理的只是富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于低收入家庭无益。

香港楼市的萧条,影响到了股市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影响到了居民资产安全与社会稳定,不仅所有有房的居民受到损失,其中17万家庭成为“负资产家庭”,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而且因为经济萧条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使普通居民家庭的收入明显减少。那时候香港发生过几次50万人大游行,参加游行的民众都是“民主派”吗?其实很多就是“负资产”。

在这种房价下跌的市场上,是不是像我们现在所想象的,居民就愿意买房了?不是的。有的香港居民说,都6年了,孩子都长大了。我说你们为什么还不买房呢?他们说这时候谁敢买?都怕房价没有降到底。

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领导人董建华先生在香港对我说,我们香港人很不幸,金融风暴一来房价下跌了60%,非典一来又下跌了10%,总共下跌了70%。董先生说的数据没有错,但是原因少说了一个,就是香港政府通过过量供应,用过度调控政策来打压房价,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香港面临的这个难题?我们知道,任何商品积压了都可以转运到其它市场去卖,现在是香港的楼宇积压了,能不能转运到其它市场去卖呢?那时候,我们正在筹划内地的“分时度假”。我就和香港政府商量,想买下他们的一些饭店用于内地居民旅游度假。这就是引进内地居民购买力,到香港购房。

分时度假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是一个全新的销售理念和服务体系。它的基本内涵,是把房屋按照时间,而不是按照面积,切割成可以供大户人家拥有的一种使用权。这种切割一般是以星期为单位,每年有52个星期,一般它可以销售到其中51个星期。使用权限卖给购买者以后,购买者就可以每年在这个房子里面使用1个星期,购买多可以使用更多。它的使用年限可以是10年、20年,也可以和房屋的产权一样长,比如说在我们中国可以长到70年。

分时度假有它特殊的需要,既不像房地产那么完整,也不像饭店产品那么零碎,它的需要应当是酒店式的物业管理。现在已经形成适应这种需要的一整套物业管理、旅游服务和交通服务。由于居住的需要,这个房屋还可以和其他居住者相交换。不仅可以在小区内交换,而且可以跨地域甚至跨国家交换。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这种分时度假公司,使得他们的房屋有了更大的卖点。

目前国际上已经形成巨大的分时度假网络,现在已有5400多个度假村分布在81个国家。分时度假全年的营业额,已达到150亿美金。

分时度假对购买者的好处:第一是用分割的低廉价格,购买到良好的房屋和酒店式服务;第二是使用权每年行使,可以长达几十年;第三是这个房子又是购买者的第二套住宅,因为有的人想买第二套住宅,但是购买第二套住宅用于旅游用处不大,通过分时度假购买每年所能用的就是每年所买的;第四是使用权可以交换到其他地方,其他物业或者是其他城市使用,它本身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还可以继承、抵押和转让,成为居民家庭财产的组成部分。

听到我的意见,董建华先生非常高兴。他说,请孟先生先跟我们谈收购政府的“居屋”,就是香港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当时空置的“居屋”有25000套。

相对于国内其他房企而言,中房的规模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于是,我就带队与香港主管部门商谈,谈了半年。那时候正是非典时期,整个飞机上就我一个人,空姐都戴着口罩,全副武装;到了香港,饭店一层也就我一个人。我一看不对劲,跟董建华谈完后,留下具体的谈判人员,自己赶紧回大陆去了。

本来我们的商谈是秘密进行的,但被敏感的香港媒体得到了消息,他们便一拥而上,第二天香港《东周刊》上就开始热炒“中房要拿200亿,购买香港的2万套居屋,楼市有救”。这个消息让我们措手不及,因为我们并没有谈过要买多少套,也没有商谈过价格。

香港媒体追着采访我们,我们就对媒体如实讲,是在谈,但是并没有谈过价格,也没有谈过买多少套。媒体认为这恰恰说明我们要买,所以就继续热炒,出现了许多长篇报道。在短短的时间内,香港媒体就报道了300多篇,篇幅越来越大,都是正面的。其基调与《东周刊》相同,只是有意无意地将“中央”二字替换成了“中房”。

港岛的所有媒体都在欢呼,称:“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无论事成与否都是好事。”“此举将可稳定楼价。”“一旦成事,香港物业市场供应量骤减,楼市有救。”“中资为解决居屋包袱提供契机。”等等。这些报道,在香港引起强烈了反响。

就在报道出现后的第三天,香港市场即出现了强烈反弹。首先是新房成交猛增了3倍,从此购买力又重新回到了市场。就是从这个星期开始,持续6年下跌的香港楼市转跌为升了,它的拐点就是热炒“中房要收购居屋”。

香港人称颂这是“中央救市”,其中两个重点,一个是我们呼吁和参与的“中国自由行”,一个就是这次所谓的“中房买房”,媒体甚至夸张地称我是“楼市救星”。但我们并没有真正实现购房啊!甚至到后来,当香港的楼市再度火起来的时候,他们根本就不卖给我们了。

那么,是谁救了香港的楼市呢?其实还是香港居民自己拿出钱来购买房屋,自己救了香港的市场。那么是谁使得居民从没有信心到建立信心呢?就是香港的媒体,是舆论导向使购房者恢复了信心。我们完全是意外取得了这么个成果,香港政府很高兴,中央政府也很高兴。

董建华先生说:“中房的因素在促进香港楼市活跃上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此事,就连台湾彼岸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兴趣,感到高兴,并表示支持。他们的报纸上,用特大字号醒目地标着“800亿”的天文数目。为什么是800亿呢?我随便想一想,原来,港币200亿,不就是台币800亿吗?因此,他们也非常希望我们中房过去给他们建房。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