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三个视点看 美国经济依然引领全球

世界经济:2013年或有转机

金融危机而“后危机”迄今已逾四年,2013年或许是个转折年。早先我曾说过,判断世界经济走势,只要盯住三大核心就可以了。三大核心分别为美国、欧盟和东亚,其中全球经济的东亚核心由中、日、韩“两大一小”分享。三块加总的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即便撇开创新能力、制度稳定性等别的“软硬实力”,单看规模,这三块也是全球经济的真正主宰者。

“转折年”转折什么?说明白点就是从“后危机”转向“正常”周期,走出“后危机”阴影。我曾不止一次地写过说过,“后危机”既是世界经济一个特有的时段,也是世界经济的一种特有状态。作为一种特有状态,世界经济震荡频仍,时好时赖,呈现一种“中间偏下”的状态。

回头来看,从2009年年末“后危机”降临迄今,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2013年是到了告一段落的时候了。年初来看,世界经济震荡的隐患在收敛,稳定因素在强化。最大的震荡隐患“主权国债务危机”正在淡去,最大的乱源“欧债危机”正在企稳,最大而稳定的发动机美国经济在发力。

世界经济:依然靠美国引领

说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最大而稳定的发动机,或许要伤某些国人的感情了。因为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表现最佳,对世界经济稳定的贡献最大。的确,无论就GDP、外贸及外汇储备等数据来看,还是就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中国经济的表现都堪称世界第一,对于化解金融危机和发挥了突出作用,尤其是助欧美国家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即时破坏。然而贡献归贡献,利益归利益,这个世界的逻辑,有时贡献大者并非得利大者。现在眼看着“后危机”要过去,若盘点下过往4年间的利益得失,因而大国经济实力的消长,老实点说,中国得到的实惠并不多。那么谁个得的实惠多些?我要说,首屈一指的是美国!

可以这样说,后危机美国得了大实惠,欧盟得了经验,中国也得了点好处,但赚的吆喝比实惠多!何以如此?有一种说法虽然不无夸张,但接近现实:金融危机,“美国得了病,中国吃了药!”这讲的是“反危机”的政策。

三个视点看,美国都是大赢家:

第一个是世界货币视点。曾几何时,欧元风头强劲,眼看要赶超美元地位,人民币国际化呼声逼人。不曾想后危机情势直转急下,主权债务危机差点导致欧元解体,通胀加转型升级延宕陷人民币国际化于近乎虚置境地,中国的钱欧洲的麻烦合力助美国重新稳住了美元世界第一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帝国”依旧。

第二个是资本和高端人才向心力视点。全球视野来看,欧洲和东亚两个核心的资本和高端人才青睐美国势头超越前危机。目前无论欧洲还是东亚,都面临着资本外逃的风险。其中东亚之中国尤甚。随着裸官、富人移民潮的鹊起,不仅资本,而且高端人才,青睐美国尸体有增无减。中国实际上面临着“人、财”两空的风险。

第三个是产业视点: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刺激美国产业进行了深刻的调整,淘汰了一大批低效率企业,起死回生了汽车业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制造业,进而促发了美国的“再工业化”尝试。制造业风头重劲。随着就业的逐步恢复,美国经济在实现又一次的“效率型”转身。这和中国先保增长后促转型政策促成的结果截然不同,后者促成的是一种数量型扩张,留下的大问题依然是产业转型升级。

或许有人要争辩,美国政府债累累、外贸赤字连连,中国外汇储备多多,外贸盈余不断。你说谁强谁弱?我不想多说,我想提请说者留意一下职业经济学家的看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曾经说过:“不论是根据理论还是在实际生活中,贸易盈余可能是国力衰弱的迹象,贸易赤字才是国力强盛的表现。

美国经济:形弱而实强

2012年4季度以来的美国经济,各方面感受明显都在改善。消费者信心持续升温,投资者信心稳定恢复,股市开年既已接近“前危机”最高点,近期略一发力,道指便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房价也在稳定攀升。然而事后的数据并未印证这种利好迹象。先是GDP零增长。两次核算显示,2012年四季度GDP要么环比收缩了0.1个百分点,要么仅仅增长了0.1个百分点。此系2010年“后危机”降临以来的首次季度环比零增长。继而是失业率忽升忽降。2013年1月份失业率由7.8%升到7.9%,2月份则突然下降到7.7%。全然和经济界的感受及预期相悖。

怎样看美国GDP和失业率的一降一升?是否意味着经济圈内关于美经济乐观的预期要失算?笔者也是这种乐观预期的“赞助者”。早先我曾撰文,认为2012年3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的表现之好是“超预期”的,同时认为2013年美国经济有望摆脱“后危机”状态,即中间偏下不好不赖的状态。

现在我还是这个看法:美国经济确在改善,GDP等数据名义走弱,实际上在走强。何以见得?这可从两个视点切入看出:一个是经济的基本面;另一个是数据本身。

先看经济基本面。何为经济的基本面?就是影响“后危机”以降美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那些侧面。所有因素中四个侧面最重要,也最值得持续关注:

第一个是产业就业创造那里。虽然失业率还在高位徘徊,但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的就业机会创造能力在增加。这方面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尽管美国政府因财政支出收缩持续减少雇员,军队因军费缩减也在裁员,但总的就业机会却未有明显收缩。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美国经济度过了靠政府财政激励缓解失业而过渡到产业自主创造就业的阶段。切不要小看这种转换,有段时间,单是美联邦经济分析局(EAB)就以搜集经济数据为名雇佣了4万多临时职工,而这些临时雇员不会增加任何经济产出的!

第二个是房价和大众可支配收入。2012年以来美国住宅价格持续回暖,到7月份既已突破2003年的水平,即“前危机期”房地产价格第一轮上涨后的水平。2012年末到年初两个月,房价继续回升。标普-席勒房指(S&P/Case-Shiller1 Home Price Indices)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0月底的一年间,美国20个最大城市住宅价格综合指数上涨4.3%。与此同时,大众收入继续增加。2012年12月个人收入环比增加2.6%,名义可支配收入增加2.7%,实际可支配收入(DPI)增加2.8%。整个2012全年,美国普通家庭个人收入比上年增加了3.5%,可支配收入增加了3.3%。个人储蓄率上升到3.9%。美国经济常识是,房价关乎大多数家庭的财富和消费能力,美国家庭多半靠抵押贷款扩张消费和投资,房价上升对于美国家庭财富和抵押贷款能力具有双重增进效应,因而具有强烈的消费增进效应。房价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起,都在促成美国消费支出稳步增加。我们知道,美国产出7成以上归于消费,消费升温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强化。

第三个是国际收支状况。最重要的是经常项目。虽然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依然不小,但目前已比“前危机”期缩减了将近一半。前危机期多个时段,经常项目季度赤字都在2千亿美元以上,目前已缩减到1千亿美元左右。国际收支赤字缩小,意味着美国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出口对于经济拉动效应的强化。

第四个是物价水平。这关乎到美国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景。虽然美联储持续实施了超低利率,外加“三个半量”QE(量化宽松),但迄今美国物价水平依然保持在低位,代表通胀率的CPI依然在2%以下。较低的物价,意味着美联储的超低利率还可再持续一段时日。借助超低利率,美国政府和企业可以继续廉价使用巨量外国投在美元的外汇储备,包括中国的外汇储备。

现在来看经济数据。客观地来说,2012年4季度美国GDP增速的微弱收缩只是一种表象,源自计算方法对现实的一种扭曲。如若换个角度看,在这种微弱的名义负增长后面,是实际的正增长;名义上的负增长反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增长因素的聚集。

经济学界大多认同,导致美国GDP四季度名义上环比“微缩”的因素主要有二,一个是政府支出的大幅度缩减;另一个是企业存货的明显收缩。据计算,单是百多亿美元国防支出的缩减,对GDP的收缩效应换算成年率就高达22%,相当于1.3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支出下降的GDP收缩效应更大。这源自GDP本身的算法。按照现行GDP核算方法,如果一家企业花10万元雇佣1名研发人员而未有任何产出,即便发了工资也不被GDP核算所反映。但如果政府花10万元雇人或者去采购,立马会给统计进GDP的!

存货增减对于GDP数据的影响相似。若企业存货增加,即便没有下家卖出,也会给计入GDP的,若存货减少,即便实现的产出增加了,也不会给统计进GDP的。2012年4季度美国产业系统存货虽然在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上个季度,3季度净增150多亿美元,4季度只增加了50多亿美元。有专家推算,仅此一项可使美GDP缩减1.3个百分点。

政府支出减少,企业存货减少,反映在GDP数据中是增速下降,然而若从经济运行实际利益来判断,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现实世界,在资源有限且既定条件下,一国政府花钱越少,占用的资源越少,意味着该国企业等实质经济部分支配的资源越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越强。现实世界,企业并不想要太多的存货,因为存货要占用资金,增加成本,存货减少意味着未来扩张空间的扩大。就这个视点,有经济学将政府支出和企业存货增加引出的GDP数字增加视为“坏的GDP”。

有分析测算,如果若剔除政府支出和存货减少对于GDP缩减效应,则2012年4季度美国GDP名义的收缩,意味着实际上的增加。有经济学家甚至算出,单是剔除这两项,美国GDP实际上增加2.8个百分点。就这个视点来看,目前美国经济名弱而实强。这和中国经济截然不同!

归纳一下:金融危机原本是冲着美国去的,对美国金融业的即时破坏很大。然而现在回头来看,后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破坏性影响最小,而其得到的实惠最多。中国表面上似乎得了大实惠,但积累的问题很多,面临的风险很大。时到2013年,看世界经济前景,还得看美国经济,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经济,实力上距美国经济还差的很远,不服气也不行,这就是现实!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