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我身边的“吃货”们

当一个“吃货”其实没那么容易。早些年,这一干人等是被称作“食神”或是“美食家”的。试想想,世人皆饮食男女,有几人能吃成“神”、吃成“家”?所以我格外珍惜身边的“吃货”们。

我这辈子认识的第一个“吃货”是外公。他老人家不喜大鱼大肉,也不爱山珍野味,偏偏好吃黏食。所谓黏食,便是糯米、黄米等材料制成,入口黏糯的点心。外公最喜欢的是五花糕,这东西因其外形酷似五花肉而得名。一层糯米糕一层红豆沙,摞了好几层,足足有一拃厚。

外公家在一个小县城,做五花糕的手艺人有好几个,可外公却说李师傅的五花糕无人能敌。李师傅是外地人,刚来这小城做生意时,举步维艰。是外公发现了他高超的手艺,帮他宣传,他才有了后来的兴隆。有那么十几年的时间,外公不曾换过早餐的内容,所以李师傅每天的第一个客人一准儿是外公。后来,外公与李师傅年纪都大了,不能日日保证他们之间的这个约定。每当外公不能去光顾时,头天晚上一定要让家人去李师傅那儿告知一声。第二天,李师傅的铺子里也一定不是他亲自操刀。外公与李师傅,我想就像那五花糕,糯米糕与红豆沙是分不开的。

闺中密友小茹,别看这家伙刚到而立之年,却也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她是一个把吃做成学问的人。记得初识小茹,身形瘦弱,面色苍白,说话的声音也是细如蚊鸣,活脱一个林妹妹转世。听小茹说,她是个早产儿,所以自小身体孱弱,大病没有小病不断,一直吃药却不见成效。后来,这厮就在吃上下了工夫。

小茹先是一头扎进书店里,一不看外语,二不读文学,而是左一本右一本地钻研起养生之道。每有闲暇,便拿出她那个记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一条一条逐一实践。那段时间,小茹家的门槛险些被我踏破。因为无论何时,她的厨房里总有一碗让人流连忘返的羹。

“桂圆补血,大枣益气……多吃,多吃。”小茹跟我说的那些,我都忘了,唯记得后边的“多吃,多吃”。那羹,当真是极美味的。

过了些日子,小茹的气色果然红润了许多。跟气色一起红起来的,还有她的名字,因为这妮子吃着吃着竟“吃”出一本书了,专教女人如何调养,畅销一时,成了名人。

最终,我也嫁给了一个“吃货”。人家李白是斗酒诗百篇,我老公这人,属于一吃解千愁,似乎什么事他都能跟吃联系上。

记得刚结婚不久,我想辞去旁人眼里所谓的好工作,原因是这工作与我所学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学不能致用。可是一旦辞职,经济方面又会出现危机,让我好生为难。  

看我郁闷了几日,老公说要请我下馆子散心。我心想,我又不是你,吃了就开心。服务员端上一道清清淡淡的菜,老公不住地夸赞,我也夹起一块放到嘴里,却被其中隐藏的芥末辣得眼冒金星。看着我这副滑稽样子,老公对我说:“别人认为好吃的,未必适合你,若觉得不对味儿,及时吐出来便是。”我知道他话中的含义,又说:“那岂不是要饿肚子了?”老公微笑道:“如果你只盯着这一道菜,吃又吃不下,不饿肚子才怪。”

这“吃货”,竟从饭饭菜菜中吃出了哲学。

吃,在寻常人看来,是小事一件、俗事一桩,但在“吃货”们的眼中却是一等一的大事。谁让人家吃下去的是美味,品出来的是生活,抑或是人生呢?如果你身边也有几个这样的“吃货”,请珍惜。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