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历代名女】黄道婆

当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的文明程度需要提升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位这方面的改革家。而这位改革家的出现也不是凭空的,也就是必须符合常人状态而出现的。在不断的总结前人和不同地区的经验基础上而使之发扬光大的。还有,这位改革家的出现,也一定是历尽了劳其筋骨和苦其心志之类的过程,才因某种必然的机缘,(无论看上去是多么的巧合,其实也都是必然。)才得以完成自己利益百姓与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黄道婆就是其中的一位。
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宋末元初人。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未年(大约公元1245年),她的家乡在松江乌泥泾。此地土地贫瘠,种什么年景好的时候,地里的收成都填不饱肚子。更何况遇到天旱或水涝的灾年,更是生活艰难的很。

黄道婆家里很穷,十岁那年,她的父母无奈的把她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童养媳”,在当时就是一个奴隶的别称。小小年纪在婆家就得伺候公婆和丈夫,纺线织布,劈柴烧火什么都干。而且干活劳累不说,还经常受气,吃不饱饭。

一日,她白天干完活特别的劳累,想休息一下再做饭,可是却被她婆婆说成“偷懒”。于是就和她丈夫一起把她痛打了一顿,关起来,不给饭吃。

被关之后,她非常的伤心与寒心,决定逃走。据说她是挖了一个洞才逃出来的。逃出来之后她没命的跑,恰巧来到了黄浦江边,上了一条船,在那里找一个旮旯躲了起来。

第二天,船工发现了她。细问缘由。她一五一十的把情况说出来了。船工们十分的同情,端来水,拿来吃的,对她十分的照顾。她也就和船工们一起远航。

哪知这次出行,却来到了当时纺织技术发达的崖州。这里跟大陆有琼州海峡相隔阻,但这里的黎族人掌握着发达的纺织技术。

起初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不适应海南的气候和习惯,特别是语言不通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有一点好处:黎族人热情。我想黄道婆选择留在崖州的表面上的原因就是:黎族人的善良和热情。家乡的苦和难已经让她不寒而栗。对于那生不如死的环境,现在一时环境与习惯上的不适应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黄道婆在黎族姐妹的帮助下在这里定居下来,并跟她们一起下田干活、一起织布。因她为人十分的勤快和善良与大家相处的象一家人一般。

当时黎族的妇女有很高的纺织技术,人人都是纺纱织布的能 手,她们去棉籽,纺纱,织布的方法都很先进。她们能织出带花纹的被面、黎单、黎饰、鞍搭等日用棉织品。这些产品又美观又实用,是黎乡的特产,远销内地,很 受人们的欢迎。各地经营棉织品的商人,争相来到这里收购。

黄道婆本来就是既虚心又心灵手巧的人,她把黎族与汉族的纺织手工艺结合在一起,又不断的跟黎族姐妹一起想办法不断的改进纺织工艺,这样纺织的效率不断的提高,纺织品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和复杂。不出几年的功夫黄道婆在那里已经远近闻名。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黄道婆已经变成老婆婆了。而且身着黎装,口说黎语。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黎人了。也许表面上看人岁数越大越容易想家吧,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的传统在发挥着巨大的能量。所以黄道婆于元贞(1295—1296年)黄道婆挥泪告别了二、三十年来朝夕相处的黎族乡亲,带上轧(yà)、弹弓、纺车、织机 和图案纹样,坐上一艘北上的商船,回到了久别的家乡——乌泥泾镇。

家乡,这么多年过去了,环境没啥太大变化,还是那么穷困。她的公婆和丈夫早已过世。当地的乡亲看她归来,都十分的高兴。帮她安排了住处。她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在崖州学到的精湛的织布工艺拿了出来。

渐渐的,当地的妇女也学会了这种先进工艺,在成品的数量、质量和花色品种上都有了大大的提高。生活方面也有了逐步的改善。

黄道婆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不断的将纺织器械进行改革。她先后做了搅车,从而摆脱了手工剥棉籽的笨方法;改制的绳弦大竹弓,大大增加了弹棉花的效率和柔软度;制成三线脚踏式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线效率;改制了提花织布机,它可以把各色纱交错相配,织出美 丽的花布。

由于从事纺织的百姓越来越多,而且产品越来越好,这里也成了国内客商倾慕的地方。不久,以“乌泥泾被”为名的棉纺织品闻名全国,远销各地。百姓的收入也进一步增加。没过几年黄道婆的纺织技术传到了杭州一带,又传到了全国各地。到了明朝,乌泥泾所在的松江一带已经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 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称。意思是说他们织的棉布,天下人都在穿用。那时候,国外棉纺织技术还不怎么发达,中国商人经常把松江一带的棉纺织品运到国外去 卖,很受外国人的欢迎。

当地的百姓都十分的感激黄道婆无私的给大家来了黎族人先进的工艺,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在晚年时,大家对她十分的照顾。黄道婆在晚年过的十分的幸福。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 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 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 谣。

纵观黄道婆的一生,我们不难看出两点:当一个人注定要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时候,必然会有先前的苦难作为陪衬。才能历练出其那种应该具有的减轻的性格与慈爱与包容的精神;还有一点就是“无私”的品行是对自己和他人最有好处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黄道婆不仅是用她纺出的棉布“衣被天下”,更是因这不屈与无私的精神“泽披后世”千古流芳!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