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名将系列】三国篇:一代儒将陆逊

在《三国志》里,陈寿浓墨重彩的给我们刻画了一代儒将陆逊。陆逊是东吴最杰出的军事家,其才能不在诸葛亮、周瑜之下,在整个三国时代,陆逊也是唯一一个同时担任过上大将军和丞相的人。

陆逊,字伯言,出生于儒学世家,家学渊源,儒学修养深厚,其家风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忠义”。所以陆逊在和主公孙权存在严重治国理念分歧的情况下,一生忍辱负重,西拒蜀汉,北抗曹魏,力保吴国东南半壁江山,称得上周郎之后东吴的第一功臣。

陆逊二十一岁出仕,是吴国自开创江东以来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有东吴的“擎天柱”之称。他助吕蒙、烧刘备、败曹休,以其雄才大略在群英荟萃的三国军事将领中独树一帜,展示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讨伐山越暴乱时,他巧设疑兵,多建部队番号,乘夜进入山谷,到处鸣起军号鼓角之声,造成有干军万马的声势,从心理上瓦解了叛军。然后一鼓作气勇猛进击,用很少的兵力来平息几万人的山越暴乱。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而真正让陆逊成名的,却是夷陵一战,这也是陆逊的巅峰之作。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报东吴袭取荆州杀死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群臣劝谏,起兵七十多万,决意伐吴。

面对气焰正盛的蜀军,陆逊坚守不出,以逸待劳,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一带。吴国将领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刘备派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公族,见围已困,奈何不救?”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还写信告诉孙桓“安东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安东自解”。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说:“此必有谲,且观之”(《陆逊传》)。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8000伏兵从谷中撤出,陆逊说:“所以不听诸君击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陆逊传》)。两军相持了半年之久,正值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满怀信心的给孙权的上书,不仅从战略上藐视刘备这位当世豪杰,还从战术上分析了蜀国的劣势。

反攻的初期,并不顺利,面对诸将的埋怨,陆逊自信的说:“吾已晓破之之术”,并迅速定下了火攻的策略。命令将士持草一束,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趁着火势,吴国发起全面进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蜀军土崩瓦解,被歼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见蜀军损失之大,失败之惨。

战后,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白帝城,并于次年四月病亡。但陆逊并没有乘势攻蜀,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式后,他认为吴国虽胜,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威胁——曹丕正虎视眈眈,所以应该停止追击。果然,不久魏军发兵攻吴,但已无机可乘。

夷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的著名战例。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运筹帷幄,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一举击败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陆逊虽以军功显名,但是骨子里是真正的儒者.他屡屡自称"仆虽书生"。顾雍死后,陆逊接任丞相,完成了由“出将”到“入相”的角色转换,人生价值得到了一次质的提升。陆逊治国理念的核心乃是劝农固本,惜养民力,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求重视品德,选拔忠良。

陆逊之死

不久,陆逊卷入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陆逊站在太子一边。孙权听信谗言,遂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不但三番五次地上书,苦谏孙权不要废长立幼,造成国家的不安定,而且还请求回到建康(陆逊长期为荆州牧,驻守长江中游),觐见孙权,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但孙权既不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陆逊忧伤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终年六十三岁。

陆逊在和主公孙权存在严重治国理念分歧的情况下,一生忍辱负重,西拒蜀汉,北抗曹魏,力保吴国东南半壁江山,称得上周郎之后东吴第一功臣。至于他最后的含恨而终,其实也证明了他作为东吴柱石一生中所承受的压力之重,和作为一个虔诚的儒生的毅力之强。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