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泰囧》成黑马 国产片如何把握"口红效应"?

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元旦假期,2012年度中国电影“最黑的黑马”《人再囧途之泰囧》将票房锁定在10亿元的高位,并继续向11亿元进军。这个数字刷新了中国国产电影的多项纪录,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国产片和喜剧片,不仅战胜《泰坦尼克号3D》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冠军,观影人次甚至超过了《阿凡达》。

没有IMAX,也没有3D,在强手如林的贺岁档,《泰囧》这样的小微电影逆袭大片取得完胜。势如破竹的“泰囧现象”能在2013年继续被复制吗?

《泰囧》变“10亿黑马” 小成本影片再度狂欢

自去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仅3000万元成本的《泰囧》一路高歌猛进。徐峥、王宝强、黄渤组成的“谐星铁三角”将原本充满悬念的2013贺岁档推向高潮。“你‘泰囧’了吗?”成为新年里最流行的问候语。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其实《泰囧》并非唯一的黑马案例,早些年有《疯狂的石头》,近年又有《失恋33天》《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这些影片都是“以小搏大”,屡创奇迹。

2011年,从网络文学演变而来的电影《失恋33天》以不到千万的投资赢得3.5亿票房,其倚重新媒体的运作模式引起业内热议,但大部分人仍认为,此类成功案例很难复制。此次“泰囧”来袭,采用的是公路喜剧片模式,却意外地为小微电影的发展树立了行业信心。专家预测,中小成本影片将成为2013年中国电影业最炙手可热的话题,《泰囧》是产业新趋势的风向标。

四两拨“千金” 国产片如何把握“口红效应”?

业内人士分析,《泰囧》票房的爆发性增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是东南亚旅游历险记加职场恶性竞争等“接地气”的主题设计;二是气氛恰巧与前期上映的《一九四二》和《少年派》形成鲜明对比;三是2012末日谣言等带来的一些负面情绪,恰恰可以通过观看喜剧电影得以释放。

业内人士认为,一发不可收的“泰囧现象”在经济学领域也有相对应的解释——在经济走势相对疲弱、社会群体感到压力偏大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偏爱相对低成本的慰藉型消费,即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

无独有偶,2009年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多国发酵,喜剧电影《宿醉》凭借传统喜剧元素的“大拼盘”横扫北美票房,而回顾电影中“桥段”,无非是“业余奶爸”“酒后失忆”“大型动物走失”等老派悬念和笑点。

记者随机采访发现,观看《泰囧》的年轻观众人数较多,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就是希望新年一乐”。应届毕业生小陈说,今年就业压力挺大,工作不容易找,希望能看部电影来调节一下情绪。

《泰囧》的价值不仅仅在票房

众说纷纭之下,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以小搏大”的《泰囧》未必能彻底撼动中国电影的“大片热”,但最起码能激起人们对“大片热”的冷思考。

近10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国产大片史”:从《英雄》开始,到《无极》《夜宴》《赤壁》,再到《金陵十三钗》,华语电影人自己营造的“大片怪圈”已悄然改变着业界和观众的口味。

“一段时间来,以‘大’为美、唯‘大’是图的现象确实存在,行业内甚至出现过‘一窝蜂’。”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认为,面临转型升级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到了类型化、分众化的当口,中小成本影片必将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泰囧》主创团队披露了影片创作过程。徐峥、黄渤等相继表示,“品质控制”对一部中小成本影片来说,十分重要。认认真真编剧、扎扎实实演戏,“抠”准每一个镜头、每一段情绪,再到剪辑、录音每一环都不松懈,这才是电影创作的“王道”。

石川认为,一个只有大片的电影产业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只有大片的市场也谈不上是成熟的市场。他认为,从元旦档期《泰囧》《十二生肖》等一枝独秀式的排片看,国内电影市场“片源供应相对单一,中小影片竞争乏力、营销不足,热卖片过多占有市场资源,排片缺乏层次和丰富性”等问题仍在不断浮现。

展望2013年,国产片与进口片“对峙”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仅1月份已公布的档期,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高群书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就将迎战《霍比特人1》和007系列片。

专家认为,对于国产电影而言,无论是大片,还是小成本影片都应更加注重品质本身的进步。在《泰囧》的10亿元奇迹之后,一个大片与小片互补共生的时代即将来临。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