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人自己的钱为何不好赚

当下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中国经济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各种转型的选项之中,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经济转型,乃是重中之重。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整体意义上已经融入国际市场,形成了比较清晰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当年经济学家林毅夫之所以能够引起高层的重视,一路平步青云,成为这个国家红得发紫的学者,其学术影响力就在于明确指出,中国必须寻找自己在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各种市场要素之后,林毅夫认为,惟有人口基数,以及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基础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市场,才是中国经济发生和发展的首要优势。

历史作证,当年林毅夫说对了,30年来,中国靠着庞大的人口优势,靠着低成本,高消耗的产品形态,靠着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左右了全球日常消费品的市场,而且将中国经济完全打造成一个规模性的低附加值经济。这意味着,人口基数带来了产品的价格的低廉,正是靠着这种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中国制造商品,中国经济得以财源滚滚,大有所谓中国崛起之势。

但是现在,到了转型的时候,中国经济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市场里面,这就是众人期盼的内需市场,或者叫做本土市场。

相关的学术范式也需要变化,过去在国际上不断彰显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人口基数的比较优势,就不再那么重要。问题就此出现,当人口优势不再是比较优势,那么,拉动内需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

即使理论的探索并没有成型,但众所周知,拉动内需已经成为经济最醒目的口号之一。在这种旗帜下,我看见几年前,政府兴起了浩浩荡荡的家电下乡活动,领导上的报告里更是提到了要振兴农村建材市场,鼓励农民兴建新住宅。学者们也不吝言辞,说什么买房子就是爱国。更巧的是,不仅政府官员这么思考,连一部分老百姓都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要把存款拿出来,去买家电,买汽车,或者去买房子,支持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

围绕这些看得见的消费引导性政策,我又看见,政府开始关注这个国家的城市化建设了,或许人们这么想,当政府设计并推动的城市化,或者是城镇化成为一个现实,相关的拉动效应,一定会推动中国内需经济高歌猛进。

也就是说,拉动内需市场的优势之一,或者就在于城市化。靠着老百姓的主动消费,能够拉动城市化的发展,而城市化的发展,最终引起经济的变量和增量。

于是我们问,鼓励百姓消费,真的就能拉动内需吗?为什么会出现内需市场这样一个看上去稍微有一些奇怪的名词?常态意义上,真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开放的,普遍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致的。记得刚刚加入WTO那时候,报纸上天天有人在呼喊所谓的“国民待遇”,但十几年下来,我们却只学会了赚外国人的钱,自己的钱却总是不好赚。表面看,这是一个全球分工问题,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各个产业的前端,也就是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渠道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都被西方的大企业抢先占有,因此中国的企业只能在产业的末端发力,这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但本质上,却隐含着另外一个更加本质的交易费用问题。问题很简单,为什么富裕的西方人愿意花钱消费中国的低价格产品,反而是不富裕的中国人却不愿意花钱消费低价格产品呢?为什么中国有这么辽阔的人口基数,消费能力反而不如人口基数远远低于中国的欧美市场呢?是中国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吗?当然不是,君不见银行里的私人储蓄规模年年看涨,中国的有钱人买豪宅、买名车都快买疯了吗?

需要回到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么?不见得!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内部市场一致有旺盛的需求能力,但中国的企业供给能力看上去好像火爆,但实际上却苍白无力。比如房子,土地是政府的,所谓囤积居奇,我们的政府这些年一直做着这样的买卖,土地供应少,中国人又把买房子看成人生一等的大事,房价岂有不高涨的道理?说到鼓励农村人盖房子,农民的土地也是政府的,农民耗尽积蓄修的房子,仅仅就是那种没有土地价值的小产权房,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农民盖房子仅仅是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凭什么城里人花钱买的房子几年之后就可以哗啦啦升值,而农民辛辛苦苦修的房子却没有升值空间?我记得政府前年提出要提高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你让农民的房子连基本的土地产权关系都没有,到哪里去找财产性收入去?又如家电下乡,谁都知道家电是白色快速消费品,今年买的冰箱,过2年就该换新的了,这哪里有财产性收入的影子?就这么用房子和家电来忽悠农民掏空腰包,他们本来存款就不多,你能保证以后他们没钱买米没钱治病的时候也给他们发钱么?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答案其实非常简单,中国内需市场乏力的最大原因,其实是市场的竞争不够。我们有太多的行业垄断,我们的经济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占山为王,我们的私人企业做生意还得千方百计巴结政府巴结官员。又需要提出常识: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需要由一批卓越的大型企业和更大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必需由一批伟大的企业家来推动。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中,必然站立着一大批伟大的公司。如美国有微软,有GOOGLE,有通用,日本有丰田,韩国有三星,而且,这些企业统统都是产权清晰的私人企业。事实上中国今天的格局也稍具雏形。有人说,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企业,如果把这些企业从中国经济中抽掉,今天的中国和文革时期的中国,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国应该沿着这样的市场路线继续走啊,为什么走着走着又想回头了?

是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垄断性太强了,这直接抑制了市场的竞争,减缓了市场的扩张,缩小了市场的容量,压制了私人企业的发展。在一个没有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里面,私人企业是没有信心的,消费者也是没有信心的。

那么,相关的结论或许变得非常简单,一个伟大的内需市场的发生和发展,它的最核心的比较优势,应该是一批更加伟大的自由竞争的企业。当中国的企业建设没有发展到一个非常豪迈的水平,内需市场的比较优势是不存在的,经济的发展也是没有动力的。这是我们必须大声说出的观点。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