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人的礼仪生意

“女士们,你们知道该如何搅拌杯子里的茶吗?”此时,两位中国女子正坐在一张漂亮的沙发上,一个19岁,另一个23岁。这里是北京市中心一家酒店31楼的景观套房,可以看到日坛公园和历史古迹林立的长安街。二人按照指示端坐着,双膝合拢,腿部在脚踝处交叉——而不是跷着二郎腿。她们的膝上搁着一本黑色活页笔记本,优雅地往镶着金边的茶杯里放入几块方糖,然后轻轻地沿着杯沿搅动勺子,发出叮叮声。

“你们俩的搅拌方式都不对。应该前后搅动,而不是绕圈。”二人的指导老师何佩嵘(Sara Jane Ho)说道。她是一位27岁的香港女性,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并且,不应该发出声响。女士们,切记,不要发出声响。”

这两名学员一位是Jocelyn,另一位是Joyce。(由于涉及家族隐私,她们拒绝透露全名。)她们一边点头,一边在笔记本上随手记录。5月份,她们进入了何佩嵘在北京新成立的瑞雅礼仪培训中心,参加一项为期10天、为“初入社交界的年轻女性”开办的课程。这所学校专门向中国新兴的富人传授西方礼仪及一系列社交礼仪,从如何举办派对,到纠正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的发音等。何佩嵘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女性,其中许多人是企业主。课程费用不等,为期2天的就餐礼仪课程收费2万元人民币,教你如何做一位优雅女主人的课程为期12天,收费10万元人民币。

中国人渴望学习西方礼仪,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拓展海外的商业关系,另一方面是想巩固自己在国内的社会地位。现在,一些政府和行业组织已开始邀请何佩嵘为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们进行出国前的礼仪培训。中国国内品牌同样也想寻找国外市场。要实现这些目标,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国际人脉,这就得从了解西方人的饮食文化和着装习俗入手。

这次“家教”的重点是如何在就餐时谈话。何佩嵘表示:“作为女主人,你必须引导聊天内容,给在场的所有人展示的机会。如果你在餐桌上聊天没那么得心应手,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话题。”她的课程与中国人聊天时的常态截然不同——后者容忍长时间的沉默以及极端的嘈杂。她还运用自己在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课程中学到的内容,教女性如何在糟糕的约会中“争取自己的利益”。在倾向于避免对抗和直接说“不”的中国社会,她的做法有些违反人们的直觉。

某种程度上说,如今的中国就像是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个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新移民不断迁往城市,许多人都在找寻融入新环境的方式”。凯伦·斯多尔(Karen Stohr)说,“人们急需得到建议。”她是美国乔治城大学的高级研究学者,同时也是《论礼仪》(On Manners)一书的作者。

随着中国人旅游次数的增长,对礼仪培训的需求也日益上升。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数据,2000年的中国出境游人次为1000万;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300万。据国有媒体新华社报道,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近日对中国出境游客的言谈举止提出了批评。他说,部分游客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旅游景区乱刻字,过马路时闯红灯,并且随地吐痰,这都有损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北京的文化评论员张丽佳(音)补充说:“出国玩的中国人都比较有钱,但不是有钱就有礼貌。”她回想起自己1990年搬到英国的那段时间,起初她说话的声音很大,也不懂得替别人开门。

何佩嵘说,自3月份学校开业以来,绝大部分学员都是40岁左右的女性,她们有的自己就是企业老板,有的则是丈夫所办企业的合伙人。所有人都希望能拓展自己的海外关系。其中有一位在重庆经营连锁超市,她想要建立起关系网,从而引进更多的西方产品在超市出售。何佩嵘表示:“我的学员大部分都是职业女性,她们的母亲从未教过她们这方面的东西。”

今年5月份,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聘请何佩嵘对15名企业家进行培训,其中一半是男性。3月份,中国商务部邀请何佩嵘的合作伙伴黎晟(Rebecca Li)为即将出国考察的官员进行西方着装和用餐礼仪方面的培训。

辛西娅·莱特(Cynthia Lett)是美国马里兰州银泉市Lett Group的主管,她经常为出访的美国官员以及访问华盛顿的国外代表提供商务礼仪及跨文化培训。接受她培训的中国官员和企业领导人的数量正在稳步上升。莱特表示:“中国人非常谨慎,他们希望要一份涵盖所有内容的备忘单。”培训过后,他们会想去Nordstrom Rack折扣商店,购买打折的奢侈品。“一般来说,男人们都会带着妻子拟定的购物清单,这方面的文化倒是没什么两样。”

总之 去年有8300万中国人出境旅游,在此背景下,中国人学习西方着装及用餐礼仪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旺盛。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