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每日奔波的深港跨境学童

5点半起床上学

每天下午4点半,罗阿姨都会带着不重样的食物:绿豆粥加肉松、西瓜片、包子,在深圳福田口岸的固定位置等着赵佳乐回来。佳乐要吃完后才回家。

罗阿姨觉得佳乐很辛苦:早晨5:30起床,6:30准时到达口岸,6:40过关,下午4:30回到深圳,补习、做功课、9点钟必须睡觉。

佳乐却觉得很有意思,每天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排队坐校车,来回地过关,刷胸前的卡片,到香港上学,一点都不累。

“孩子是没有累不累的意识的,有时候,是大人给的。”

Joyce在读香港上水培幼幼稚园,早晨,妈妈在小区门口送她坐上到福田口岸的校车,下午回来时,妈妈会在福田口岸边检大楼的电梯口接她。“孩 子每天在路上大概花2个多小时,让她锻炼锻炼,不能太娇惯”,Joyce的妈妈说道。5岁的Joyce则告诉记者,她更喜欢香港的幼稚园,因为每天有好吃 的茶点。

每天,有上万名像佳乐和Joyce这样的孩子奔波往返于深圳香港之间。据深圳边检提供的数据:2013年福田口岸有6001名学生登记跨境读书,罗湖口岸有4551名,深圳湾口岸3360名。

仅福田口岸,有11个公司承担了每天接送双非儿童跨境读书的校车业务。

早上从家到口岸后,孩子们被阿姨带着,手拉手排队经过边检大楼的通道。据深圳边检工作人员介绍,在深圳边检,一个小朋友平均需要3秒钟,香港需要6秒钟。

下午,孩子们放学从香港回来后,阿姨把孩子们固定在一个地方,看着他们,直到家长来一个一个的接走。大一点的孩子,就可以坐校车,自己回家。

补习班在香港也很普遍

每天放学回到深圳,Michelle还要补习2个小时,主要是英文、数学和常识。外婆说,孩子才刚上一年级,很少时间玩,不补习就不能及格,为什么要到那边读书嘛。

嘉欣在读五年级,当过英语老师的爷爷给她补习英文。嘉欣一直觉得,香港的英文水平是很高的,即使她从小就受爷爷的英文熏陶,在学校,和香港本地小朋友一起交流,还是觉得自己的英文差得远。

嘉欣的同班同学Linda经常会拿深圳朋友的数学题来做,“香港的数学课好简单,有的题简直是弱爆了。”

在上水惠州公立学校张影玉老师看来,补习是个普遍的现象,“香港的竞争压力是很大的,所以,香港本地的学生家长从小对孩子的要求就多,上补习班、兴趣班。相比较而言,内地是轻松些的。”

“内地的学生多会补习英文,有朋友看过香港小学生的作文,像雅思6分水平,内地同龄学生达到这个水平是有些困难。”

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的公告栏上,除了占大篇幅的英文竞赛的优秀文章和学生的托福成绩之外,也贴出了中文的作文。

张影玉老师说,七八年前,学校陆续开始有了深圳学生,最近几年尤其多。这对香港学生的学习是个促进。香港学生的中文不是很好,经常会出现语法错 误,而深圳孩子的语文能力是很高的,作文中使用的很多词汇,是可以感受到学生心情的。所以,两地学生在一起读书,可以各取所长。到了考试期,经常能看见学 生们补习中文和英文。

“我是住在深圳的香港人”

“我是住在深圳的香港人”,上水培幼幼稚园的低班女孩对记者说。上水培幼幼稚园建于1960年,位于香港上水和深圳福田口岸之间,从七八年前开始,陆续有深圳孩子来这里上学。因为离深圳近,现在幼稚园里有八成多的孩子是跨境学童。

陶校长说,到这里来上学的孩子,无论是深圳的还是香港的,都是接受这里的教育方式。比如:幼稚园会经常让孩子们背诵圣经里的故事,学习关爱和礼 让。无论将来做什么,首先要培养守规矩的品格。Eric在读高班,妈妈说,孩子在这里上学之后,变得斯文多了,以前会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现在则懂得礼让 和关心别人,也不打人了。在幼稚园里,小朋友会搬着板凳到教室的各个角落里看课外书,看完后,他们会把塑料板凳放回原处,书本也放回书包袋里。  

双非家长让子女跨境读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香港教育制度好。香港教育局每年还以“学券”形式直接资助每名符合资格的幼儿入读香港幼稚园,2012/2013学年,每名符合资格的学童都可获得16800港元(约合人民币13290元)的补贴。

对于双非儿童的未来,张影玉老师并不认为文化差异会导致没有归属感。这些孩子熟悉两地文化,将来会更有竞争优势。就业时,他们可以回到内地,比香港孩子更快地适应;他们有更开阔的眼界,而且有很好的语言基础,留在香港也是容易适应竞争的。

然而,香港的一位文化研究者一直强烈地认为香港政府应尽快取消内地孕妇在港生育的政策。“香港和深圳文化特点截然不同。”

他觉得,一个孩子到成年之后,是需要有文化认同感的。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传媒对他们的认同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双非儿童来说,他们在香港 读书,能接触到的仅仅是香港文化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她并不认为香港的教育就是最好的。而8小时的学校生活之外,他们的家庭生活是大陆特质的文化。“他们 会觉得缺少归属感,将来,他们缺少集体记忆。”

这位研究者称:“我并没有狭隘地认为双非儿童占用了香港的资源,其实,双非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个可以长期关注的话题。”

 

【新闻背景】仅福田口岸就有6001人跨境读书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根据香港《基本法》第24条宣判的庄丰源案确立,父母双方皆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居民在香港所生子女可以享有香港永 久性居民身份。2003年港澳个人游自由行的实施,造成大量无香港居留权的中国大陆孕妇来到香港产子。据媒体报道,从2001年至2011年间,获得居港 权的“双非儿童”逾17万人。

据深圳边检显示的数据:2013年,共有6001名学生在福田口岸登记跨境读书;罗湖口岸有4551名,深圳湾口岸3360名。

据媒体报道,香港教育局评估,由于自2013年起实行了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双非婴儿回港所带来的对学位的需求将于未来数年内下降。小一学位的需求将于2016/2017学年至2018/2019学年期间达至高峰,然后逐渐减至一个平稳的水平。

 

【记者手记】体验一堂语文课

在给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发去采访提纲后,校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很快邀请我到学校采访,并答应可以跟拍一堂课。

我来的班是本校的2B班,二年级。班上有三分之二的跨境学童。

课堂上没有规定要坐得笔直,遇到有意思的问题时,举手的同学几乎站在椅子上;老师讲课中,飞进来只马蜂,四五个男生站起来,要把马蜂赶走。

“我们的课堂是轻松的,我也不会要求他们做的端端正正,只要他们不影响其他的同学就可以。”

课堂即将结束时,张老师突然说,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想和记者姐姐交流,可以举手。

班上突然有十几个同学举手。

我以为我终于可以有时间问他们问题了。

提问开始时,懵了几秒钟。

被点名的同学站起来,

“姐姐,你睡觉前喜欢做什么?”

“你喜欢吃什么?”

“你去过万里长城吗?”

“你最喜欢什么季节?”

“你住在哪里呢?”

“你为什么戴眼镜?”

“你们春节时的晚上放烟花吗?我特别喜欢,好热闹,你喜欢吗?”

我一一回答后,语文课结束。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