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从两篇诏令看汉朝强盛的原因

著名的古文读本,清代山阴(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注的《古文观止》,出人意料地,一口气收入了汉朝四位皇帝的诏令,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每人一篇。其他各朝,一篇诏令也没有收。其中高祖刘邦和武帝刘彻的诏令,内容都是求贤求才的。

高祖刘邦的《求贤诏》,一开篇,就说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霸主周文王和齐桓公都是依靠贤能之士成就事业与美名的。接着,说当今也是有贤能之士的,问题是国君不懂得跟贤人交往,贤人因而无由进身,得不到施展才能的机会。又说,自己在上天神灵和人间贤士大夫们的眷顾和帮助下,统一天下,得到了江山。现在想要国运长久,使老刘家的宗庙香火代代相传,永不断绝。他希望,贤能之士在帮助他夺取天下之后,能够继续帮助他治国安邦。他承诺说,贤士大夫有肯跟他混的,他会让他们尽享荣华富贵。为了网罗尽可能多的人才,他表示要布告天下,并且让御史大夫周昌传令相国,相国赞侯传令诸侯王,御史中丞传令郡守,真正德才的人,各级官员必须亲自前往动员,亲自驾车,把他们请到相国府,把他们的履历、仪容和年纪登记下来。如果有这样的人才,而不上报,一旦发现,立即罢免官职。当然,如果是年纪太老,身体有病的,那就不要往政府里送了。

武帝刘彻的《求茂材异等诏》,总共只有字,照录如下:“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騠,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意思是,为了干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汉武帝需要非同寻常的人才。具体地说,他需要能够胜任将相、出使远方国家之职的人才。他深知,按照世俗的观念,循规蹈矩,是寻不到他所需要的人才的。因此,他认为,摔过跤的马,有可能行走千里;遭世人讥笑的人,有可能立下大功。摔过跤的马和行为放荡不检点的人,只要驾驭、使用得当,都是有用之才。

这两篇诏令,从文字、气势看,都应该是他们本人的话语,不是侍从之臣的手笔。

说实话,单论文章写法,这两篇诏令都并不高明,甚至可以说都不怎么完整。比不上其后各朝代常见的皇帝诏令,起承转合,虾须齐全,全面深刻,雍容典雅。入选《古文观止》,实在有些勉强。

但是,这两篇诏令,也自有特点:目标明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表明要点,便戛然而止。不放言高论,不拖泥带水。

从诏令中看,刘邦刘彻网罗人才,不是虚情假意,不是为了粉饰太平,不是叶公好龙,而是出自真心,是为了做事情,是真需要人才。因此,有措施(刘邦明确表示能给人才荣华富贵),有胆识(刘彻自信能驾驭那些有坏名声的人才),掷地有声。刘邦求贤求才,那是为了解决他《大风歌》里表露过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问题;刘彻的求贤求才,那是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等邻国的侵扰。总之,都有着切实的目的。

汉朝的强盛,历史学家可以长篇大论,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归纳出许多条原因来。我虽然见识浅陋,却也能从这两篇诏令中看出如上些许端倪,生出如下一番感慨:

强国富民,尊重人才,这一类漂亮话,许多朝代的统治者都会讲,而且通常都比刘邦刘彻讲得全面,深刻,有文采,跌宕起伏,顿挫抑扬,声情并茂,直至声泪俱下,感人至深。但是,感动之后,过段时间一看,过客而已,啥事也没办成。还不如刘邦刘彻那样,三言两语,质朴实在。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