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求抛弃

看到过一篇新闻报道,说在中国黑龙江省,有一个名叫青龙山村的村子,因当地百姓拒绝库区移民,在90年代末被当地政府抛弃,成为在中国行政版图上消失的黑户村。时隔十多年之后,中国检察日报记者走访此地,并写成纪实报道《黑龙江黑户村庄生活调查:村民求学婚姻面临尴尬》,这篇报道旨在说明失去户口后的村民们,在儿童求学、青年求婚、老年求医等方面所遭遇的尴尬。

但这篇报道被贴到网上之后,却收获到出乎意外的另一种结果:“黑户口村”所遭遇的“无户口”尴尬在网民们眼中被彻底缩小,而报道里的另一些内容却被网民们无限放大。

这个被政府抛弃了的、断了水电、断了交通、十多年来一直封闭生存如同“原始部落”的黑户口村子,村民结婚生子无须办理任何手续,自己分田自己耕种,自给自足,不用交各种税费,也不用计划生育。村里没有村委会,也没有治保队,但十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路不拾遗,治安极好。村民们自行管理,自行维护家园,多年来一直实行着高度的“村民自治”。

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桃花源”啊!网民们惊叹道。大家在转发微博的同时,纷纷高呼:哇!好向往啊!也请政府抛弃我们吧!求抛弃!

“求抛弃!”——黑户口村这原本应该沉重的话题,却被广大网民们读解出完全不同的另类欢乐出来,这可真够“有关部门”捶胸顿足的……

不由想到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无为而治”其实也就是一种“抛弃”——抛弃“人为”,追求“无为”。

所谓“无为”,当然并非指丝毫不作为,而是指政府不扰民,不强加自我意识于民,不制定过多条条框框束缚民众,而要顺应自然秩序,通过“无为”的治国方法,实现“抛弃空间”,让民众在这份空间中,拥有自由与自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不是上下级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平等级、同尊严的互助关系,政府对民众不是进行“管理”,而是给予“支持”。

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民主”有共通之处,算得上是中国原始的民主自由思想了。这个黑龙江省的“黑户口村”,除了现代社会的“户口”——这个由于政府规章而产生的制度问题,带给他们的人为困扰之外,其他方面,还真是蛮符合老子老先生的“无为而治”之说的。

又联想到教育。如果说,“无为而治”是一种尊重民众自主自治的治国之道的话,那么,套用老子的话,尊重孩子个性与兴趣自由的教育之道,则可称“无为而教”了。大人不强加个人意志给孩子,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以大人固定成俗的观念去束缚孩子,而只在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上给予恰到好处的关爱与扶持---这是一种家庭教育中的“无为”与“抛弃”。

而且,个人以为:好的教育,是“无标准”——虽然大家都是人,但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资质与秉性。因此,中国的先人们说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的性格与能力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出每一个孩子最大的发展潜力。

无标准、去行政——抛弃行政机构对教育事业的种种捆绑,抛弃“一刀切”的标准模式教育,归还给教育自主独立的空间,让教育在无行政干涉、无标准定制的“抛弃空间”,回归教育的人性呵护与个体尊重,得以自主延伸教育本身的活力与生机——这是一个国家教育领域的“无为”与“抛弃”。

其实,何止治国与教育,就是男女相爱这种两情相悦的事,也是需要有“无为而爱”的抛弃精神的:不以自己的意念去要求对方、不以自己预设的目标去期待对方,而是给对方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尊重。这种抛弃期待、抛弃要求的做法,便是男女之间一种情感上的宽容。爱的任性与放纵,常常令人身心疲惫,而爱的谦虚与忍让,却能引人抵达庄重之美。

当然,爱情还有另一个境界。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抛弃”。

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小水塘里的水干涸了,最后的两条鱼,朝着对方身上互相吐著水沫,以求得给予彼此一点点湿润——这是多么生死与共的患难爱情啊!是大难来临见真情的真爱境界。

但是,对两条患难的鱼而言,与其生活在干涸的小水塘中承受痛苦,还不如顺其自然地让其无拘无束地畅游在大江大湖之中,互相根本不用惦记的好——这便是抛弃儿女情长的小爱捆绑,相忘于江湖之中,回归自由的大爱境界。

你会喜欢那一种境界呢?举目四顾,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疲累,是否也会想要“求抛弃”?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