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国学是个伪命题

大热网剧《长安十二时辰》我也在看。从好的方面来说,严格还原了部分唐朝的历史;从不足的地方来说,如果你因为这部戏,而对所谓的盛唐产生更多的向往和崇拜,那就错了。很简单,一年的时光中只有一天允许人民彻夜狂欢,实际上走个夜路都可能被射杀的时代,其实并不值得歌颂。那个吹了无数牛逼的长安,其实是一个严格压制人民自由的长安,并不是属于平民的长安。

中国人看自己的历史,受官修史书的影响,大部分时候是错位的——经常是奴隶站在主子的视角,去讴歌那些颠倒的价值观。所以会崇拜汉武帝这种穷兵黩武的暴君,朱元璋这种靠特务治国的独夫,乾隆这种大兴文字狱的混蛋……历史上给予了百姓最好生活的宋朝,却一直被大家鄙视,称为弱宋。那个真的值得说说的皇帝楷模——宋仁宗,名气恐怕还不如满清后宫的某个妃子。

这种颠倒,跟中国人在长期专制环境中,个人权利意识极度缺乏有关。从来不关心自己应该是个独立的、有诸多天然权利的人,自然也就缺乏人的视角。只被灌输一些宏大模糊的家国情怀,成就了集体的无意识。

我时常会给自己的孩子们以及邻居的孩子们上课。主要讲中国历史,捎带一些传统文化。这个内容,就是时下最火的“国学”。

但我的课不叫“国学课”。我称之为“通识课”。传统典籍只为引子,实际内容结合现代的科学常识和价值观表述。

“人之初性本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些包含基本认知的表述,事实上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典籍里都存在,并不是中国人独有。一个现代的儿童,即便不读四书五经,他也一样可以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读到相同的道理。他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中能够得到的感悟,未必比从一本简洁明快的儿童绘本中得到的多。

所以单纯从求知的角度来说,所谓的国学,学习效用十分普通,并无特别的好处。

中国人有个恶习就是喜欢崇古、师古、泥古。总觉得先贤达到的高度够我们世世代代学习和领会,且还不够。可是,所谓先贤,他们的高度是什么?毫不客气的说,今天顺便拎出一个高中生,他所掌握的科学常识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足以超过诸子百家。

那些常识认知没有超过“天圆地方”,道德觉悟没有脱离“君臣父子”的蒙昧时代,就算是最聪明的人,能聪明到哪里去?只不过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列,也许思想的光芒可以说成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但要说在两千年后还能引领现代的人类,那不是可笑吗?庄周梦蝶,能讲清宇宙起源吗?孔子讲仁,能理解现代民主吗?墨子重义,能实现非战和平吗……

那些曾经让我们自豪的东西,其实也是阻碍我们进步的东西。如果妄图从中找到现代甚至未来问题的答案,那是徒劳。我们不是要苛求古人,而是要认识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实都和时代息息相关。可以了解,却已经没有必要推崇。甚至可以决绝的说,很多传统的思想就如文言文一样,是一种死去的标本。有解读的意义,无重生的可能。

作为人类,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我们的情感和认知里面总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些东西作为人性不可更改的一个部分,是可以通过传承感知的。这是我们学习古代典籍、诗词歌赋的意义所在。作为中国人,我们还要去了解自己的血脉来源、文化缘起、历史典章——但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只是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部分,它在很多现代国家的教育体系中,都已经完备的实施。单纯的把几本故纸翻出来一嚼再嚼,划为所谓的国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上毫无意义的立牌坊,是一种伪命题。

我跟孩子们说得最多的道理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传统文化,糟粕远远多过精华。你看所谓二十四孝里面的那些故事,孝感动天、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赤裸裸的反常识更反人类!完全是用虚构的东西扭曲正常的人性;你再看看李时珍那本被封为国粹的《本草纲目》,什么“老母猪粪治血崩”“蝙蝠屎治眼疾”“父母指甲烧灰治小儿腹胀”……让人瞠目结舌,滑天下之大稽。这些严重侮辱正常人类智商和伦理的东西如果能当做国粹,恰恰说明所谓传统文化的病灶所在——无科学、无逻辑、无人性。

不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唐宋之后,为什么我们会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这些旧时代作为儿童发蒙读物的东西,一半以上的内容,说是文化遗毒绝不为过。不仅在诸多基本的常识认知上无法让孩子们更好、更快的理解这个世界,更要命的是在价值观的宣扬上,世俗功利、愚忠愚孝,距离塑造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民相去甚远。这样的所谓国学,不过是重复七百年来华夏文明没落的轨迹。

关键是这种没落的根源,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在哪里。所以像武术、中医这种本质上是舞术、巫术的东西,在现代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居然还在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一本正经、招摇过市。

所以当我讲“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一定会跟孩子们延伸到宇宙大爆炸、地球的起源、物理上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时间空间的相对性等等,甚至捎带讲讲什么是量子理论……当我讲“民惟邦本”,我一定要对比春秋战国封建制衡和同时代希腊罗马的古代民主,让孩子们懂得国家、人民的基本意义和关系。我相信这些才是对于他们有用的东西。

当然,如果将来我的学生们能不时用一句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会觉得很好。如果不能,我觉得也没啥。有继承有摒弃,不断地更新向前,这才是有进步有活力的文化传承。传统的影响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种子尚存,它就会在某一天醒来。华夏衣冠在满清入关后灭亡了三百多年,而今不也有很多人开始重新捡起。端午、重阳、除夕这样的节日,也无需特别的提醒,它始终在我们记忆里。如果有有些东西我们实在不愿记起,那只能说明,它理应被历史所淘汰。

所以,所谓国学,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传授传统文化,根本还是要让孩子懂得是什么人,以及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懂得从哪里来,以及要朝哪里去;懂得怎么爱国,以及什么样的国值得爱……不要指望通过那些落伍了上千年的学问来镀金,因为镀金有用的话,神州何以至此。

2019/7/26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