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亚洲市场“美元荒”现象依旧严重

上周,美联储与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新西兰等国央行达成协议,扩大了央行流动性互换的规模以缓解全球美元短缺问题。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美元流动性不足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世界需要美元,而美联储正在竭力供应。根据最新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数据,截止3月25日,央行货币互换额度的使用量达到2060.51亿美元,而上周仅有450亿美元。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尽管仍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峰值,但已经远超欧债危机时期的使用量。格林威治协会顾问Gaurav Arora对此表示:

“银行对于信贷额度的管理更加随意,因为它们现在把囤积现金当作唯一目标。”

有分析师在周一指出,美元荒是显而易见的。如今随着美元的借贷成本提高,融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比如韩国的银行就必须支付高额溢价才能借到美元,而许多国家的银行都不能像以前那样满足企业的美元借贷需求了。

对亚洲市场来说,信贷紧缩是欧洲银行不愿触碰的痛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银行离开了亚洲,监管机构也加强了对华尔街银行的限制,导致亚洲出现了融资缺口。日本的银行以及法国巴黎银行等纷纷扩大融资规模,但还是无法填补融资缺口,尤其是考虑到德银还在最近几年陷入困境。2014年,这家德国银行跻身亚洲五大企业银行之列;但据Greenwich统计,去年,它甚至连前10名都进不了。

在这一场美元荒中,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韩国银行业。数据显示,英国银行对韩国的信贷敞口已从2008年第一季度的1040亿美元降至目前的770亿美元,德国银行的敞口也从360亿美元下降到130亿美元。

日本的贷方已经弥补了部分空缺。在负利率和人口老龄化的驱动下,日本银行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大量投资,就如同软银集团等交易商一样在全球追逐客户。

除此之外,三菱日联等大型银行的美国办事处也会向亚洲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针对日本银行则会提供大量可兑换的廉价日元存款。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日本银行大量买入资产负债表意外的资产项目,这些资产将在美元融资面临压力时吸干银行的流动性。比如日本农林中金银行就是去年最大的抵押贷款债权买家之一,该行向农民和渔民提供了大量贷款。

那么亚洲各国该如何缓解这场美元荒?首先,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打算。分析师Daniel Tabbush表示,澳大利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对象——因为其融资缺口实在太大了。

和其他同行一样,澳大利亚的银行也需要大量美元资金来进行外币贷款和澳元抵押贷款——因为与银行业的规模相比,国内存款基数较小。麦格理银行和其他澳大利亚主要银行的平均贷存比率为126%,而亚洲顶级银行则是68%。

数据显示,海外融资业务约占澳大利亚主要银行全球总业务的三分之一。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机构认为过度依赖外资是一个大问题,但澳大利亚监管机构迄今仍未阻止银行发放更多对外贷款。疫情爆发后,澳大利亚银行面临困境,澳洲联储逼于无奈只能向美联储借入美元,然后将其拍卖给银行。在澳大利亚国内,不少人对这种做法持怀疑态度。

对于亚洲银行业来说,美元荒还带来一个教训:要竭力避免经济外因素(如政治因素等)对银行业造成冲击。

举个例子,一般来说,资本雄厚的区域性银行——如新加坡星展银行等,可以补充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集团等为西方跨国大银行提供的现金支持。但在经济景气时期,星展银行的发展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在2013年看到的,星展银行未能获准收购印尼的PT bank Danamon。这些非经济因素造成的障碍,让银行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从而削弱了其在经济危机时期的抗压能力。

综上所述,与2008年不同,这次危机不属于信贷危机。但是如果爆发大规模的金融破产,情况或许会变得更加糟糕。除了当前的危机之外,监管机构还必须为下一次危机做好规划。并非每个国家都能依靠美联储解决美元荒,因此保持稳健的美元供应是各国的责任——除非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可替代美元的货币。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