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人到中年,要活得“寡”而不孤

清代有一个著名的修身‌‌“三寡论‌‌”,出自颜元的《言行录》:‌‌“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寡欲以清心。‌‌”

此为何意呢?简单分析即为:限制和减少个人的欲望与嗜好以使自己的内心纯洁,不去谋取不该得到的利益以使自己的行动廉洁,少说空话脏话以使自己的语言高洁。

所以可以看出,在古人的观点里,人生在世应当净化自我。做到寡身、寡言、寡心,从而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人至中年,唯有淡若清风,方能自在安宁,才能活得超然洒脱。所以说,‌‌“寡‌‌”是一种修行;‌‌“寡‌‌”而不孤,才是真正的自由。

‌‌“寡身,才有欢愉‌”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到中年的朋友时常会感到烦恼与焦虑。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不知道该去哪儿,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于是呼朋唤友热闹一番,但久而久之,却发现:即使身在人群中,这种孤独感依然像毒液般侵入内心,无法褪去,会去想要寻找真正的自我。

如何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自我呢?就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学会不依靠外界的刺激和娱乐来麻痹自己时,才是真正解除灵魂的枷锁。余华《在细雨中呼喊》里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陈道明就曾在《杨澜访谈录》里说过,自己一参加酒桌应酬就感到煎熬。除了不爱酒以外,更多还因为他真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后来无论什么人约他,他都干脆推掉不去。即使闲来无事,他也更愿意一个人呆在家里,弹弹钢琴,读读书,享受独处的时光。

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很多人不免有些焦虑与孤独,在浮躁的背后同时也暴露了人内心的孤独与焦虑。无论你赶赴多少热闹,跻身多少繁华,终将要脱下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不迎合,不迁就。真切地感受聆听内在的声音,何尝不是一种自由?人到中年,和而不群,喜欢独处,但并不孤独。

就如《夏目友人帐》里说的:‌‌“我必须承认,生命中大部分时光是属于孤独的,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寡言,才是智慧‌”

人到中年这个阶段,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也有不少年,恭维领导的话说了不少,听了也不少。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认为沟通就等同于表面的语言交流,是有声的对话。认为会说话,即为口才好,拥有高情商。

但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说出来了,反而不美。就如史铁生说得‌‌“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曾经记载北宋时期,文臣刘器做事很有一套,每有人来探望,他都不开口,有时候整整一天都没有一句话。来客倦怠了想辞去,刘器也不应允。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刘器却答:‌‌“能终日矜持端庄地坐着,而不东倒西歪打哈欠,这样的人,一百个当中难觅一二。而能够做到的,必定是贵人。‌‌”

很多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作家王小波说过: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学会好好说话之前,先要学会不说话。

对于中年的人来说,沉默寡言,是一种修行,经历过世事的纷繁复杂,才愈发懂得了沉默的乐趣。我们最终也要学会将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以柔软舒适的姿态面对一切。

‌‌“寡心,才懂拥有‌”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过‌‌“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半生已过,宁静致远。人至中年,品尝过世间百态后,才终于理解:生活真正的丰富,是朴素与节制。清心寡欲,也是一种丰富。

就如歌手李健在2015年因参加节目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打破了当时飙高音的格局,说明了低声吟唱也是可以得到观众接受的。他本可以借此机会来吸一波金,然而他却婉拒,但他却说:‌‌“我不是拒绝名利,只是不想让名利消耗对生活的热情。‌‌”

所以说只有学会清除内心的杂念,才会感受这人间的至味清欢。也将会明白:寡身,才有欢愉;寡言,才是智慧;寡心,才懂拥有。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