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国试图改写人权定义 澳洲有最后一线机会抵抗

中国因对待维吾尔少数民族的方式而受到谴责。 (Supplied: RFA)

“促进在人权领域的互利合作”, 你会在2018年2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的一长串提议中找到这句话。

听上去并无冒犯之意,甚至还有些进步的意味。

但是深入推敲,你将会发现,在这个不起眼的标题后面隐藏着试图重新定义“人权”本质的企图。

该决议的作者是中国。

现在该采取行动了

有28个国家支持北京的提议——这一数量足以使该提议被采纳。

现在,中国将携另一份提议重返人权理事会。 措辞可能不同但依然会是良性的,我们还不知道。

但是意图是一样的,那就是破坏国际人权体系的基础。

这次,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更多诸如澳大利亚这样的成员国,必须反击。

对于澳大利亚,这是其担任人权理事会成员的最后一年,现在是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在2018年,模糊的“互利合作”概念,或其诱人的同义词“双赢合作”,强调了经济发展、伙伴关系,以及凌驾一切的国家主权。

这些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题,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和有关中国人权“进步”的官方白皮书中。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权”仅等同于国际审查的缺位。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等同于问责制度的缺位。

北京加入这一辩论的动机很明显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权观并不聚焦在侵权上,而侧重于发展。

北京力求推动一个人权等级制度,将集体权利置于个人权利之上,并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先决条件。

确实,发展可以加强人权,但反之也同样适用。

大赦国际的记录不断显示民众和社区被一些发展项目边缘化并置于危险之中。

在国外,中国奉行其“主权和不干涉”的原则,以“不附带条件”提供发展援助和投资,在财政上支持委内瑞拉、吉布提和南苏丹的侵犯人权的政权。

它使用相同的原则来保护自己不因人权记录而遭到批评,这一点从最近它对国际社会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其他主要是穆斯林族裔的拘留营的强烈抗议中保护自己时就可以看出。

从这里我们发现北京加入这一人权辩论的明确动机,那就是完全是为自己考虑。

联合国办事处走廊里的“魅力攻势”

当中国说批评人士在“干涉内政”时,这实际上意味着如果符合国家利益,人权义务可以忽略。

在实际操作中,不干涉导致国际社会无力执行甚至批评某个国家的人权状况。

将国家主权和人权对立是一个虚假矛盾。

人权理事会并没有不尊重主权,而是体现了国际社会尊重、保护和实现人权的共同意愿。

但是,当有人敦促习近平先生解决人权问题时,北京不是倾听,而是发动攻击。

去年,中国在日内瓦的联合国办事处举行了两次大型摄影展。 第一场于三月举行的展览展示了“充满活力的新疆,各族人民和谐相处”。

天使一般的孩子们读着学校的课本,一个微笑的种稻老农戴着草帽留着长长的白胡子。 九月举行的另一场展览展示了“中国70年来的人权成就”。

与联合国走廊的“魅力攻势”相结合的,是对那些与中国的商业联系极为重要的发展中经济体发出的几乎不加遮掩的威胁。

这解释了为什么全球中等及低收入国家似乎在排队支持中国的人权干预措施。

澳大利亚必须站出来

当中国,如预期中那样,在2020年3月的人权理事会上提出另一项无害的决议而其诸盟友纷纷支持时,澳大利亚有责任挑战这一危险的新论调。

当中国说“双赢”,实际上就是“让我们谈判”。但是,人权是法律义务,是不可剥夺的,不是可以拿来交易的东西。

在北京看来,国家与本国人民之间的互动应该留给各自的政府去考虑。

形成对比的是,联合国人权体系的建立是为了保护个人免受侵犯人权行为的侵害,特别是如果“侵害者”是其本国政府。

但是除非澳大利亚站出来,否则这些方法的不兼容性将无法解决。

而且,如果不直面中国对人权的歪曲,其对我们所熟知且珍惜的人权造成的后果或是毁灭性的。

中国正试图摧毁人权体系

没有人应该被看似无害的语言所欺骗。

在加强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接触中,北京无非要剥夺这一至关重要的机构的本职宗旨:对国家政策发表评论,指出违反“人权”的国家的行为,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人权。

中国正试图摧毁国际人权体系。

Nicholas Bequelin是大赦国际的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主管。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