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北约峰会争议落幕,“中国逼近”成焦点?

全球最大的军事联盟北约这个星期举办70周年特别峰会,“中国崛起”成为最大议题。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公开表示,“不是北约要进军南中国海,而是中国正在靠近我们”。北约首提中国威胁,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北约的转向,是欧洲国家的自觉,还是像中国官媒声称的那样,是美国运作的结果?面对接连受挫的外交,中国外长王毅要求官员表现出更强的“战斗精神”,但“战斗精神”能否改善北京的外交困境?

嘉宾:人权组织“公民力量”创办人杨建利;香港畅销专栏作家陶杰;政论作家陈破空

这次北约峰会的联合声明,首次提出“中国逐步逼近”的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转向?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意味着什么?

陶杰说这一天早晚要来,特朗普虽然在西方阵营里很有争议的角色,但这次总算统一了立场,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欧盟是一个层次,北约的立场已经统一了,和美国一样总算醒过来了。以前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欧洲的金融界的银行家和学者都带着仰慕的神情去听中国领导人的反对保护主义的讲话,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所隐含的价值观和欧洲的是冲突的,这些行业精英经过20多年才醒过来。欧洲国家第一次觉得500年来文艺复兴以来的价值观受到威胁,这个威胁不是来自以色列,而是大把大把送钱来的中国。但是中国不是这么看的,中国说我给你钱,我给你发展高铁,我买你的汽车厂……但是欧洲人现在不这么看了,你买了我的汽车厂,拿走图纸,把工人遣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杨建利说欧洲的觉醒的确是一种趋势,但是没有陶杰先生描述的那么好。欧洲刚刚觉醒,内部分歧也很大。北约的成立是针对苏俄威胁,而苏俄已经不存在了。冷战结束后,有人说北约也要解散,但是遇到了恐怖主义威胁,现在又是中国。这次北约的声明中说中国是机遇和挑战。如陶杰分析,除了地缘,加上网络和太空,各个领域里,北约和美国都受到了中国的挑战威胁。这个挑战是明摆着的。而机遇,说的是这样的军事同盟需要一个明确的敌人,中国的存在成为北约继续存在下去甚至加强的重要原因。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中国面临着外交危机。中国曾经指望,和美国的贸易冲突希望欧洲和中国站在一起,但是中国忘记了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完全不同。现在中国写社论总说不要谈意识形态,但是不谈意识形态谈什么?中国的意识形态不是社会主义,就是反民主反自由,一定会遭到自由民主国家的反制。新的冷战已经开始,冷战是不争的事实。

陈破空说这次北约峰会总结就是八个字,目标转向,炮口转向。北约起初的敌人是华约,后来冷战结束,北约貌似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新的敌人出现了。这个敌人比苏联和当时的东欧更强大、阴险、狡诈。正如北约秘书长描述的,不是我们去了南中国海,而是中国逼近了我们。冷战有个特点就是不把话说穿。美苏冷战的时候,并不明确把对方定义为敌人,保持外交关系,称对方为对手,有外交互访。今天的北约使用的是典型的新冷战口气。北约的任务已经很明确了,敌人不再是俄罗斯。法国总统马克龙虽然是最年轻的西方首脑,但是发言确实最过时的,是欧洲左派的天真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忽视,也是拿了中国的资金手短。随后欧盟理事会也发表了声明,非常明确界定运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技术风险,也要考虑供应商及其国家带来的非技术风险。

根据路透社报道,中国外长王毅最近要求官员面对国际挑战表现出更强的“斗争精神”,但中国外交缺的是“斗争精神”吗?“斗争精神”能否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陶杰说,王毅外长以身作则,几年前在记者会上大骂加拿大女记者,从那天开始,我们都看到了他的战斗精神,这些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这种战斗精神让中国在西方会有什么形象呢?他们不在乎,对他们来说也不重要,因为他们要对内、对上负责的,而不是中国的国际形象或者他们口中的“文明大国”。中国外交史上也确实有非常战斗的时期,今天的战斗精神比历史上最战斗的时候毛泽东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到底要战斗到什么样子才能让西方真正对中国表示由衷的尊重?这就不知道了。

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军事联盟,北约自己有很多的问题,这次各国领导人的分歧也表现得非常明显。环球时报的时评就说,“中国议题成不了挽救北约的呼吸机”。曾经战胜前苏联的北约,能否有效地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

杨建利说能否有效应对中国?路还很远。欧洲面临解体趋势,和美国也有矛盾。在美国开人权会议,是骂遍世界上的独裁者,而在欧洲开人权会议,是骂遍世界上的独裁者和美国。从二战到冷战,美国为了欧洲做出天价贡献,但是欧洲都忘了。但是北约是特朗普上台后世界趋势下唯一一个大家认为还值得继续存在的多边组织。中国的“战斗精神”,虽然这个战斗精神是否得到习近平的许可我们还不知道,但中国的战斗精神最终会帮助北约走下去。最终北约会更加团结、趋于一致。

陈破空说中国的战狼精神让人啼笑皆非,加上新疆集中营等等,的确是个新纳粹的形象。美国和欧洲不管吵得多凶,价值观还是一致的,一战二战冷战的胜利之下,没有理由不相信美国和欧洲不会去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

来源: 
美国之音
作者: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