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为什么习近平还要“充分肯定”林郑月娥呢?

香港特区政府转发的林郑月娥特首12月16日进京向习近平主席述职(路透社视频截图)

中国官媒这次特别报道了林郑月娥进京述职的几个细节,其中一个是场次安排,林郑月娥述职,习近平16日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习近平坐在长条会议桌的中央,左手侧是一同听取汇报的中央领导,林郑月娥坐在右手侧”。

官媒特意指出,这样的场地安排始于2015年,之前,港澳特首进京述职是与领导人并排而坐的。

据说这样“更加规范,更加庄重”,更好地体现了中央和特别行政区的关系。这种说法表面上说得过去,但问题出在习执政后的某种趋向性。

为什么习近平执政后就要强调这种细节?大约不这样就不能突出“两个拥护”,就不能突出习近平的“核心地位”。这一细节似凸显习掌权后愈来愈严重的独裁化倾向,以及大权独揽的特性。

林郑月娥述职也得到总理李克强的会见。这次李克强会见林郑月娥与以往不同,特意把会见地点选在了人民大会堂而不是中南海。林郑月娥2017年、2018年述职时,习近平都是在中南海瀛台会见,李克强则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中南海与人民大会堂都是中共重地,但是前者是重地的重地。

这次李克强搬出了中共禁地中南海,有分析认为倒不是李克强有意慢待林郑月娥,而是李克强似乎被降格。

其实,说李克强被降格,习近平执政第二年就已发生,李克强这个总理的地位远远不能跟他的前任温家宝、朱镕基等人比,这是遭到强人习近平排挤的结果,而且本来属于总理一手抓的经济,现在也是由韩正、刘鹤等人与李克强一道“分享”。

这件事对习近平来说,也没什么不正常,如同改换林郑月娥特首的座位一样,体现了“核心”和“围绕核心”的关系。

据指前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也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过一次进京述职香港特首董建华,那是2003年年底,董建华试着在香港推动23条立法激起大规模反抗,被迫撤回后,引发北京不满,2004年胡锦涛在澳门要董建华“查找不足”,董建华次年以身体原因于3月只好辞职。

董建华辞职的事被一些分析人士称作“董建华下台模式”,有人甚至比附林郑月娥,指董建华下台模式或重现,至少这一次习近平“充分肯定”了林郑月娥,不会有董建华模式,习如此肯定林郑,显然是因为林郑月娥几乎完全按照他的指令行事的缘故。

习近平给林郑打满分无奈还是无知

香港示威尚未停,香港特首林郑月娥进京述职,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充分肯定”。习近平特别奖赏林郑“在香港非常时期,显现出的勇气和担当”。这让之前怀疑北京可能要撤换林郑月娥的猜想,暂时落了空。

习近平认为林郑在“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局面最为严峻复杂的一年”,恪尽职守,“做了大量艰苦工作”。李克强则表彰林郑“迎难而上,殊为不易”。给人的感觉,完全是“你辛苦了”式的慰问。

但是,香港自六月份以来这样的局面,是谁造成的呢?习近平,李克强不会不知道。林郑强行推动『逃犯条例』修例,启动香港反送中风暴。导致全港百万人上街,他们要求撤销修例,林郑在经过三个月犹豫后,终于撤销修例,但是为时已晚。经历了雨伞运动失败惨痛教训的香港泛民派提出了更广泛的民主要求,其中核心的两条就是要求调查警方在这次风潮中的滥权及暴力;要求北京落实承诺,让港人直选特首和直选立法会代表。五大诉求,缺一不可,但是北京不答应,香港人示威了半年多,日前民主派取得了让北京始料不及的地方选举的压倒性胜利,但是示威还在继续,港人的诉求还没有落实。

林郑月娥对香港今天的形势负有巨大的责任,美国通过『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新疆人权法案』都与反送中有巨大关系,习近平在香港严重挫败,在国际上成为众矢之的,都和香港事件有重大关系,为什么习近平还要“充分肯定”特首林郑月娥呢?

网上有人分析,林郑月娥向习近平述职,习对林工作的评价似乎是满分,这就反映了香港问题为何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林郑月娥的执政指令全部来自习近平,习近平顽固不化,香港问题就无法解决。

换句话说,习近平高度肯定林郑月娥,差不多是在肯定自己。香港反送中,参加人数之众,持续时间之久,都没有引起习近平的任何反思。反而认为香港反送中是少数暴徒在运作,已经引发香港人民的普遍反感,地方选举时,中共最高层预估建制派会大胜,民主派会一败涂地。据指人民日报等官媒已写好建制派大胜的预稿,结果跌破眼镜。

官方舆论相信了自己制造的“暴徒乱港说”,结果自己掉进了自己制造的陷阱,习近平不相信北京就控制不了香港,步步紧逼,香港特区政府只能沦为傀儡的地步。修例为什么拖了3个月之久才被迫撤销,是因为北京不让撤,林郑月娥很愿意坐在火山上,把这个被人民包围的特首宝座坐到底吗?北京还没有打算撤掉她,为什么?林郑月娥是习近平在香港的化身,撤了林郑月娥,影响习近平的光辉形象,所以就这么“充分肯定”林郑月娥,一直肯定到不能肯定下去的时候。

(原标题:林郑月娥述职排座次也要凸显习核心地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