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中共借贸易战之机强化对美国图书的审查

美中贸易战不仅给两国经济和两国关系带来了广泛的影响,让人想不到的是,中国的外国图书市场也受到了不小的拖累。业内人士担心,这个市场的萎缩正在削弱美中两国的思想交流,其影响是长远的,也是严重的。

中国印刷成本增加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中国图书市场也成为美中贸易战的牺牲品。从今年9月1日起,美国公司在中国印刷图书的成本在一夜之间就增加了15%。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两国商品关税的普遍上涨。

报道引用英国畅销书《哈利·波特》的出版商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首席执行长尼格尔·纽顿(Nigel Newton)的话说,“这个成本变化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对此,我们希望冷静以对”。

加征关税的对象一般都是汽车、食品、服装、玩具等,许多人都没有想到图书也成为关税战的牺牲品。

纽顿对BBC表示,他们公司目前还没有打算放弃中国,因为“(中国的)印刷质量太好了,中国的定价太好了。”

据《今日基督教》杂志消息,今年6月,美国政府把图书也列入了加征关税的范围。这让圣经出版公司感到紧张。中国虽然是压制宗教活动最严重的国家,但圣经印刷数量在全球排名第一。1988年以来,中国总共印刷了近两亿本圣经。

报道说,基督教出版机构领导人已经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递出了申请,要求给予圣经出版豁免待遇,并不受任何经济制裁措施的影响。

美国图书受到格外限制

贸易战对中国图书市场的冲击最严重的恐怕要算美国图书了。纽约时报周五(12月27日)刊登了一篇《贸易战影响下,美国图书在中国出版受阻》的报道。报道说,中国内外的出版商表示,美国图书的发行基本上陷入停滞,将它们与一个渴求阅读的庞大市场隔离开来。

文章说,贸易战加剧以来,已经有成百上千的美国图书被中国图书监管机构搁置起来。文章引用北京一家私营出版公司的编辑索菲·林(Sophie Lin)的话说,“美国作家和学者在每一个领域都非常重要”,“这对我们和整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索菲·林说,由于无法获得审批,她的公司已经停止了十几本待审批新书的编辑和翻译,以削减成本。

纽时采访的图书编辑和其他出版业人士对美中达成阶段性贸易协定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他们觉得,这个协议达成后美国图书出版业的情况可能会稍微有所缓解,但中共要削弱外国媒体影响的基本政策不会改变。当局要求出版界减少美国图书,为中国图书腾出空间。

中国图书行业的主管们透露说,中共宣传部门今年告诉出版商说,获得批准的图书总数将会减少,要支持国内作家,宣传党和注入了资本主义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书籍将受到最多的鼓励。

纽时列出了一个在中国今年的出版计划中被搁置的主要美国图书的书目:

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的《恐惧:特朗普在白宫》(Fear:Trump in the White House);

戈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小说《上帝的孩子》(Child of God)译本;

丽莎·哈利迪(Lisa Halliday)的小说《不对称》(Asymmetry);

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的非虚构作品《婚姻的历史》(Marriage:A History);

傅高义(Ezra Vogel)的《中国与日本》(China and Japan);

迈克尔·J·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哈佛大学教授)的《公共哲学——政治中的道德问题》(Public Philosophy: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新译本。

不过,纽时的文章说,尽管中国的图书审查日趋严格,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包括国际图书。根据国际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数据,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这是一个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富裕的国家,人们正在寻找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的东西。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中国实体和网络书店中依然能够看到一些人们以为会触犯中共审查者的外国图书,比如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年》。这是一部谴责极权主义的小说,由于被公认是世界文学经典而得到广泛阅读。

业者担心美中思想交流减弱

但是,图书业不少人担心,美国图书在中国的放缓发行,意味着双方思想交流的一种令人不安的冻结。尽管两国在经济上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两国领导人都公开表示要减少对对方的依赖,并且可能要成为更具敌意的对手。

纽时的这篇文章最后引用美国笔会(PEN America)的笔会中心执行主任苏珊·诺塞尔(Suzanne Nossel)的一封电邮说“鉴于中美两国之间在理解和沟通方面存在的巨大鸿沟,我们有理由担心信息流通正在缩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