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最有诗情画意的15天来了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中描绘的正是霜降景象,高洁的气息扑面而来。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即将过去,冬季就要来临。

霜降的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降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结为霜矣。‌‌‌‌”

霜降是九月中气,此时我国黄河流域气温已降至零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

但露水凝结成霜是有条件的,它只能在晴天形成。当秋天的夜晚天气晴朗,没有云彩,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之间就有一个温度差,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如温度在零度以下,物体表面上的水汽就会凝结为霜。

露水关乎

秋深浅

秋天的节气和物候,多与露水有关。古人对露水观察入微,喜欢用露水形态的变化表示秋色的深浅。

立秋为秋季第一个节气。立秋三候中,第二候是‌‌‌‌“白露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此时刚入秋不久,凉风习习,空气中的水汽似白茫茫一片,古人便称之为‌‌‌‌“白露降‌‌‌‌”,以表示秋天的代表色是白色。

到了仲秋八月,古人直接用‌‌‌‌“白露‌‌‌‌”来命名八月节,因此时‌‌‌‌“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白露雕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等名句,都与这个节气有关。

进入九月,露水又从‌‌‌‌“白露‌‌‌‌”变成了‌‌‌‌“寒露‌‌‌‌”。露水触手冰凉,即将凝结为霜。此时的秋天,在多愁善感的诗人眼中,多少有点凄凉的感觉:‌‌‌‌“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白居易诗)。

霜降最能

引诗情

而寒露之后半个月,就是霜降了。霜降这十五天,草木黄落,万木凋零,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最能触动诗人敏感的神经,催生了不少经典名作。

 除上面提到的《蒹葭》外,

还有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之《霜降九月中》: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诗中‌‌‌‌“野豺先祭月‌‌‌‌”是描写霜降三候中的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在深秋捕获大量猎物,吃不完就堆放好,以备过冬。在人类看来,这种行为就像是用兽肉祭天。在这里诗人用疏木、鸿鸣等景象表达深秋思乡之情。而他要忘却思乡的愁绪,只能靠杯中酒了。

又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此诗也是描写霜降时节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用鸡声、茅店、月亮、人迹、板桥、霜等意象,衬托出深入骨髓的孤寂之情,成为千古名句。

而最有名的‌‌‌‌“霜降‌‌‌‌”诗,则非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莫属,此诗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能背诵出来。

当然,霜降时节的景象,也不尽是木叶黄落霜满天。晚秋出现的第一次霜叫‌‌‌‌“早霜‌‌‌‌”,又名‌‌‌‌“菊花霜‌‌‌‌”。此时菊花盛开,傲霜斗寒,吐露芬芳。而深秋最亮丽的色彩,莫过于‌‌‌‌“红于二月花‌‌‌‌”的‌‌‌‌“霜叶‌‌‌‌”了。

菊花的黄,‌‌‌‌“霜叶‌‌‌‌”的红,呈现出‌‌‌‌“叶红花黄秋意晚‌‌‌‌”的独特景象。此时玩菊赏红叶,也是风雅之事。

深秋树叶变红,是因某些树种的叶片含有花青素。这些树种,最有名的是枫树,此外还有黄栌、黄连木、水杉等。它们每逢深秋,都会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清人黄琬璚有一首《如梦令》,

写枫叶极妙:

晓向高楼凝望,远树枝枝红酿。

睡起眼朦胧,道是芙蓉初放。

霜降,霜降,那是丹枫江上。

诗人早上刚起来,睡眼朦胧,登上高楼望向远处,看到树上一片片鲜艳的红色,原以为是芙蓉花开了。结果仔细一看,才发现是霜降时节的丹枫。

所以,这15天,好好踏秋去吧。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