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探索高效读书法

今天跟大家交流交流读书的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读书跟写文章一样,是没有什么必定的法则的,欢迎大家多多交流探讨。

读书需要因人而宜,需要根据读书的目的、读者的性情、读书的条件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刨去个体性的一面,读书还是有许多共性的。因此,学习他人之法,才有意义。

一、找到自己的兴奋点

许多人读书,起步就困难,读不进去,如同受惩罚一样,一翻书就犯困。还有的人,书倒是能读进去,就是干读不怎么长进。这时,可以借鉴一下林语堂的臭味相投法。

林语堂表示,对于读不进去的书,要果断放下,并且要找一个跟自己性情爱好相近的作家来读,这样才能长进快。

林语堂写道:‌‌“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作戏。逢场作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其实,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兴奋点,自己感到兴奋的东西,自然能够愉悦地投入进去。

不光是要找到跟自己性情颇为接近的作家,也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的类型或是文体。读者喜欢的文本类型,可能也会存在着千差万别,比如有人喜欢小说,有人爱看随笔,还有的人喜欢看侦探故事的。

二、习惯重于方法

读书最好不要一上来就目的性极强,强调读书的功用和目的,非读最好的世界名著不可。

其实,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能够读进的书读起,不怕起初读的书太通俗,很没有营养,先把自己读书的习惯和状态先养成再说。

读书,说穿了也是一个熟练活。要克服最初的障碍,就像初读文言文,一般人是很难读进去的,问题主要在于不能够理解那些文言词汇,等到自己能够不看翻译就能理解的时候,读这些书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胡适认为,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表示,‌‌“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

首先,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

其次,买书的习惯也是必要的,闲时可多往书摊上逛逛,无论什么书都要去摸一摸,你的兴趣就是凭你伸手乱摸后才知道的。

我也认为,努力重于方法,读书并没有什么事半功倍的方法,世上哪有什么捷径——只有少数人知道的——假如真有一个捷径,不可能不外传,等大家都知道了,那它也马上就失效了。

胡适还说:‌‌“总之,读书是为了要读书,多读书更可以读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读难书。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把它们作为我们的奴隶或向导,我们才能够打倒难书,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

这个,看起来是与林语堂的读书法相悖的。这也正常,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人的。

对所读之书再怎么感兴趣,也会有遭遇枯燥的时候,想要一点苦也不吃是绝对不行的,并且,想读好书,还不仅仅是吃一点苦就够了的,这一点,要做好准备。

三、围绕一个中心读书

养成读书的习惯,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之后,就要有目标性地去读书。

也许,有人该说,读书应该不抱任何目的,完全自由自在地读书。

这样的状态固然令人艳羡,但是,对于大众而言,这种读书太过奢侈了,大多数人毕竟还是要为了生存而读书。

朱光潜建议,读书要有中心,围绕一个中心去选书读书,读深吃透。

他说:‌‌“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这种方法是比较适合做学问的人用的,如果自己不想做学问,可不必纠结于此。

有人总说,自己读书过后就没印象了,这大概与读书太快太杂有关,朱光潜倒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增进记忆的方法。

朱光潜说:‌‌“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他认为,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起来,才能在人的脑海里落地生根。

读书杂,可以使人知识面丰富,但的确不利于形成系统,不利于记忆。

世界太大,书也太多,要想有所建树,还真得专一不可。

当下自媒体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垂直细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读书可以做精一个领域,暂时不管有用没用,为将来做好积累,等到想用时,自然会受益。

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四、跳跃着读书

书太多,而人生太短,怎么办?

不是所有书都适合一字一句地读的,很多人炫耀自己如何一天能读多本书,其实,那只能略读而已,一字一句读,是干脆做不到的,因为时间根本不够使唤的。

批评家乔治·桑兹伯利说:‌‌“像狄更斯所写的小说是可以浓缩的,虽然类似的情况并不多见。‌‌”

毛姆认为,书是可以跳跃着读的。

柯勒律洽说《堂吉诃德》只值得从头到尾看上一遍,以后随便翻翻即可。意思就是说,书里有许多章节不仅枯燥无味,甚至荒诞不经,而读者一旦懂得,就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去读了。

毛姆表示,实际上,有个西班牙出版商把《堂吉诃德》缩成一卷,读来兴味盎然。

读书一目十行的,其实,也就是跳跃着读书罢了。

书,读多了,就会发现,没有多少书能够称得起为好书,没有几本书,每段话都是有用的。

跳跃着读书,一般是需要有广泛的阅读做基础,读多了,就会晓得哪部分是大致可略过的。

当然,对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含金量不高的通俗读物,一般读者都能够做到跳跃着读的。

所谓读书快的,几个小时就能读一本书的,只能是跳跃着读罢了。

跳跃着读书,必然会漏掉部分内容的,想要跳读又不错过书之精华部分,那绝对不是一般读者能够做到的。

对于经典读物,还是需要细读的。而对于充满口水的书,翻翻即可。

也不要相信什么所谓必读书,世上是不存在什么必读书的。哪本书,人不读就不能生活了?

一本书不读的,大有人在,不一样活着。

那些所谓的必读书,大都是广告或炒作而已。

假如说《红楼梦》是人生必读书,写作者更是不可不读,那么问题来了,那《红楼梦》从何而来,曹雪芹何以能够在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基础上写出《红楼梦》。

当然,曹雪芹读过《金瓶梅》。

那么,《金瓶梅》又必须源于哪本书呢?

五、精读与广读相结合

精读与广读,是一对矛盾。

不广泛读书,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就做不好精读。

可是,光广读了,就无法做到精读了,要想广读,人的一辈子都不大够用了,因为世上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就是整天读书,一目十行地读书,也压根读不完。

要做到到精读,势必要占去广读的时间。

有人该说了,找到二者的平衡点不就得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哪有什么平衡点呢?

所以,只能说适可而止吧。

等到可以精读时,把广读当做消遣,当成一种调剂,本来,现在的学问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广读,也会促进精读的。

吕思勉是个大学问家,自学成才者。‌‌“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吕思勉认为做学问不外乎这两种方法。

‌‌“前一种是深入乎一事中,范围较窄,而用力却较深的。后一种则范围较广,而用功却较浅。这两种方法:前一种是造就专家,后一种则养成通才。‌‌”

鲁迅大抵也是坚持这两种方法的,鲁迅说:‌‌“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別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更进了一层,主张将读书跟生活联系起来。

正应了杨绛那句话:‌‌“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不要关起门来只读书,摆出一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样子。

我们要认认真真读书,也要脚踏实地地去生活。

用书指导生活,也要用生活检视书本。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