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对“逆权运动”的一些提醒

“逆权运动”历时超过四个月,如何保住初心及维持运动声势是很多市民包括抗争者要想、会想的问题,近日有不少长篇分析讨论有关议题,其中资深评论人卢子健先生在“众新闻”的《超越“揽炒”、勇气加良知制约暴政》不管对“和理非”还是“勇武派”都是及时的提醒,值得细读。

卢先生认为,“揽炒”不是运动的主要或最终目标,即使中港当权者摆出不惜揽炒的姿态及部署,抗争者也不能接这样的招,上这样的当,令香港走上自毁之路。他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韩民主运动历时长达七年,过程中民众抗争从未间断,但社会经济发展也未间断,人民在抗争中坚持生活,保住民间社会的经济力量与元气。

抗争倘变发泄 弊多于利

抗争中坚持生活及经济活力的确重要。香港逆权运动四个多月来保持强韧,除了抗争者不断行动外,民间社会积极作后援包括提供各种金钱与物资支援同样关键,而经济活力则是支援源源不绝的基础。一旦市民连基本生活也因揽炒(特别是当权者刻意为之)而受威胁或受损时,后援将会无以为继,要跟北京这个强大对手作长期周旋的本钱便会逐步失去,到时便将任由当权者及它的爪牙予取予携。这一点无论如何不能忽略。

卢先生又指出,制约特区政府的暴政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包括维持民意对运动的理解与支持、建立社区及民间力量、争取国际社会支持等。“逆权运动”是挑战当前不合理政治秩序的运动,并要面对当权者的全力压制,自然需要得到广泛支持,其中市民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更是不可或缺。近期抗争者行动随着警察滥暴而升级,打砸的对象也从中港政权的象征扩大到被视为“帮凶”的港铁、部份中资企业、支持打压逆权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她们的企业等,最近几个星期中资银行的分行及设施,美心集团旗下的食肆等就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些冲击有它们的策略考量及政治象征意义,不是没意义的单纯暴力发泄。但任何策略都得考虑成本与效果,特别是一再出现类似行动又或打砸目标扩大时,市民的观感便可能有变,原来的意义则会变得模糊。一旦越来越多市民把打击商店视为发泄或报复行为,民意支持就会动摇,市民对运动感到疏离、不认同,对今场持久战是弊多于利。

此外,针对持不同政见人士企业、公司的冲击也可能对言论自由的环境造成损害。自由、无惧的表达意见向来是香港人珍视的核心价值,此所以我们坚决反对特区政府或北京当权者以制度或实质暴力对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个人或媒体,若抗争者纯因某些人的言论、政见而以武力破坏他们的商店或公司,这同样在损言论自由原则,令不少市民感到难以理解及支持。

慎用武力 免失国际同情

维持运动的强韧还需要积极争取国际传媒及社会的支持,这方面过去四个月抗争运动相当成功,美国国会就因此加快推动通过《香港民主人权法案》,以阻吓特区政府以高压手段对付抗争者。然而,国际传媒及社会对香港的支持不是无条件的。过去四个月国际社会、各国民众一面倒支持港人抗争一方面是因为对北京当权者的高压手段厌恶,另一方面则因为港人主要以和平理性多元的方式进行抗争,展现追求民主自由的决心及道德勇气。

但到最近随着街头抗争趋于激烈,国际传媒在批评特区政府做法不合理外也开始批评抗争者暴力升级,偏离和平争取自由之路。外国政要包括这两天访港的美国国会议员已一再提醒港人不要偏离和平抗争之路。要知道国际社会、传媒是约制北京当权者的重要力量,少了他们的支持将令抗争者难以跟北京长期周旋,只能陷于捱打。要避免失落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抗争者在使用武力或再把武力升级时实在必须三思,以免令运动从价值观比拼变成武力相抗,失却道德感染力。

不管把今次运动说成是“逆权运动”还是“时代革命”,运动的本质是要大幅改变权力体系与秩序,改变官民、警民的悬殊力量对比,让市民真正当家作主。这样的“革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长期抗争,从每个关节位下工夫。在长期抗争中,争取市民及国际社会的理解与支持是致胜关键,而维系这份支持的是抗争的创意、毅力与道德勇气。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