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每个有点意思的人,长得都像个擦边球

电影是很费钱的,没人敢拿这么大一摊生意开玩笑。而且现在风声紧,制作团队又不是不知道,肯定是一切求稳,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是为什么还是屡屡翻船呢?有些事后诸葛亮就跳出来说风凉话:谁让你们夹带私货打擦边球的?还有些看不过去的人则会反驳说:谁会有意打擦边球呢?关键是上头老是变来变去,薛定谔的技术/介质问题,谁防得住?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问题。文艺创作,就是要‌‌“打擦边球‌‌”的,你再怎么多加小心,再怎么曲学阿世,再怎么揣测天威,再怎么犬儒度日,只要你搞文艺创作,就不得不打擦边球,这跟你有意无意,有没有骨气,带不带私货,没有一毛钱关系。

什么是‌‌“文艺‌‌”?归根到底就是‌‌“有意思的事情‌‌”。‌‌“有意思‌‌”分两种,一是技术,二是人文。具体在电影来说,一开始观众只要看见影像就觉得有意思,所以‌‌“火车进站‌‌”和‌‌“婴儿喝汤‌‌”就能成为开山之作。但是慢慢的,电影技术发达了,观众的品位也提高了。再想纯粹用技术让观众觉得有意思,你就得站在影像科技和创意的前沿。可惜,中国电影还没到这一步。你要是能用领先好莱坞20年的电影科技拍一部主旋律影片,岂不是皆大欢喜?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所以,只能回到人文。那现在你想:人文方面的‌‌“有意思‌‌”,总得有新视角新观点吧?总得有解构批判和讽刺吧?总得挑战点什么,否定点什么,让大家从平淡的生活中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吧?现在你再想:这些趣味点,有没有可能让所有人都高兴,完全不得罪任何人,不冲击任何价值观?

不可能,对吧?所以如果有人想举报,总能找到理由,对吧?

别挣扎了。在这个混球滚动的世界,每个有点意思的人,长得都像个擦边球。

告密

@孙孙骆驼:我初中有一个班主任,他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某天傍晚放学的时候出现在班级门口,让大家先别走,然后走上讲台,循循善诱的询问最近班上是不是有人早恋,谁在用手机,谁在偷偷看不三不四的书。我们没有人说话,甚至连对视也不太敢,生怕看起来最像嫌疑人,这时候他就会慢悠悠拿出自己的小盒子,各取出三沓纸,按着教室座位的左中右排分发下去,让我们写一个名字,必须写,要是真的不知道事件元凶,就写你觉得最近班级谁最不遵守纪律。那是我这辈子最恨的老师,我毕业那天把他的摩托车的两个胎给扎的稀巴烂,但是我恨不得捅了他,因为他真的没有还给我那些被没收的书。我最近上网,总会想起那些放了学不能走的傍晚,那是我活到现在最恐惧的记忆之一,但是起码,那时坐在台下的我们,还有一点点沉默的自持,也是大家因为后来大家集体不写名字,这项可怕的活动才被迫中止了,好像那时候尚且年幼的我们就隐隐知道,这种沉默,看起来是在保护别人,其实也在保护自己。但今天傍晚我坐在这网络教室的后排往四周看,发现他们在兴高采烈眉飞色舞在纸上写满了别人的名字,甚至还跟台上的老师要更多的、更大的纸。我真的,太害怕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