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越来越昂贵的暑假

最近,听到很多同事聊天的话题都转向了暑假,你家的孩子报什么班了,我家的孩子要去哪游学了?如果要问这些做父母的,最头疼的其实就是暑假,寒假起码短,里面还有个春节,再赶上天寒地冻,孩子出去玩的意愿不强,而暑假天气暖和,时间又长,本来就是孩子各种疯玩的季节,而自己要上班,孩子却放假了,放在家里不放心,也没办法带着上班,于是很多商家都看到了这个商机,在暑期的孩子身上动手脚。搞得家长们直呼,已经养不起了。

老齐记得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放暑假基本就是睡觉,打游戏,出去瞎玩,回家看书看电视,完全属于疯玩型,即便到了高中也没怎么参加过学校的补习班或者活动,但现在据说不行了,前两天有篇文章直戳心坎,说月入几万都已经撑不起一个暑假了,家长的高消费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最普遍的,就是各种培训班,什么提高班,补习班,超级班各种名目非常多,学校一般不敢明目张胆,往往是通过校外机构去办,但是上不上你们自愿,最后导致了一个班上绝大多数都会去报名,这样即使有不想上的,也不敢不报,怕在这些校外辅导班上讲正经的课程,一旦孩子没去,很可能在下一学期掉队。所以虽然不强求,但是杀伤力极大,据说现在这块的人均消费已经基本超过了每年6000块,作为家长来说,其实到并不是特别反对,一是让孩子能继续学习,二是也为自己减轻了看孩子的负担。所以这属于是花钱整托。通常情况下,家长们都是心甘情愿出这笔高昂的学费的,甚至即便学校不安排,他们还会主动为孩子寻找这种暑假补习班。当然,这种课多贵的都有,如果遇到那种名师,可能动辄几节课就要上万元。

其次,价格最贵,就是学校组织的游学,这种情况通常只在重点学校出现,某机构发布的游学报告显示,2017年参与国际游学的人数达86万人,2018年达到105万人,而且人数还将继续增多,年市场规模或达200亿元。其实这就是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带着孩子出国旅游,一般目的地都是英美的名校,比如斯坦福,哈佛,剑桥,耶鲁等等,这费用也是比较酸爽,动辄一个人就要2-3万甚至更多,说几万块钱撑不起一个暑假,主要指的就是这种游学。班里其他孩子都去了,孩子也闹着要去,但家长也实实在在力不从心,之前我们看到一个数字,月收入过万的80后一共才占这个年龄人口的3%,这些家长让他们一下付出几个月的收入,确实有点肉疼。但为了孩子也就忍了。所以有的时候家庭条件一般却硬要到重点学校上学,恐怕也并非都是好事。

第三,完全不确定的就是兴趣班,不补课,不游学,但是很多孩子可能也会参加一些兴趣班,比如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学英语,学一些体育运动等等,这些费用同样不便宜,一节课的收费通常都在几百元,一个暑假几千总是要有的。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好,学点贵族的东西,比如老齐就见过,让孩子学高尔夫,学马术,学舞蹈钢琴的,一个暑假下来真得大几万。一点都不比游学少。

有人说了,这都是自找的,就把孩子放在家里,让老人看着,这些钱也就不用花了,其实说起来简单,当你知道别人家孩子在上补习班,在上兴趣班,在海外游学开拓眼界的时候,你家的孩子却在家里傻吃闷睡,家长估计也很难淡定,他们会想孩子们的差距,也许就是这么一个一个的暑假逐渐拉开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心里,大家都不学没关系,如果别人都在奔跑,家长是不敢让孩子停下来的。所以这种心里压迫,往往会让家长选择从众。花钱让孩子学点什么,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完全为了孩子好,而只是让自己能够心安理得。

很多朋友也来咨询老齐,其实我觉得这没什么太大的必要,特别是家长生生塞给孩子的东西,不一定能有效果。如果孩子喜欢的可以支持,帮助他们创造优势心理,增加特长和长板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那种补习,其实作用微乎其微,很少有人能够靠补习让成绩跟上来甚至反超的。往往是越补习越反感,孩子学习不好其实并不是脑子不够用,而是注意力不够集中,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只是因为他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他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学的不如人家。没有自豪感,家长要扭转孩子的学习问题,必须要让他创造优势心理,至少要在一些科目上让他有领先的水平,当他能够炫耀的时候,就会倾向于保持这种优势,然后就会主动自发的学习,你看班上那些学霸总是很乐于给别人讲题,殊不知给别人讲题的同时,他其实自己就是在高效的学习。有些学霸还特别爱炫耀自己能解出别人做不出来的题,这种满足感,让他陶醉其中,就会不断的主动学习。所以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创造特长和优势,暑假的时间和钱,也应该都花在这些方面,而不要让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扰孩子,永远记住,领跑才会有兴趣,追赶只会厌烦。这句话不光适用与孩子,家长其实也是如此。走上社会大家应该已经十分清楚,社会只会为你擅长的事情付费,而没人会在乎你的短板。你也只愿意在你精通的地方付出时间,而不愿意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