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在清朝,借书给朋友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上一篇《祝寿如果祝错,也会害死自己》掰了《程明諲代作寿文案》,里面讲到,程明諲除了帮人写祝寿文时用词夸大、涉嫌悖逆外,又查出他摘抄了《后汉书》里一些负能量诗文,并加上牢骚满满的旁批,被认为是影射当下,结果,头就掉了。

在乾隆文字狱高峰期,因为在典籍上加旁批而丧命的,程明諲并不是孤例,早在他被斩立决的前两年,一个山东人,也因为类似“罪行”而被咔嚓。

魏塾,山东寿光人。这名字当地人肯定不陌生,因为寿光有一句使用甚广的俗语,“论理不斩魏塾”,就是他用命换来的。

民间传说中,魏塾是一个为民请命而被官府陷害的英雄。

据说,乾隆四十五年(1780),山东巡抚国泰以皇帝要游泰山为名,擅自增加田赋。而当时寿光一带正闹旱灾,作物失收,这田赋一加,百姓怨声载道。魏塾看到这一切,心有不忍,就带头倡议抗税,百姓一看有人出头,纷纷响应。

当时寿光县令叫劳敦樟,在自己治下有人带头抗税,当然要查,于是将魏塾传唤到县衙,问他到底要闹哪样。魏塾义正辞严,直言官府乱加税,百姓就有权不交。劳敦樟心虚,威逼利诱,说你别再闹了,我给你家族免税。魏塾冷笑一声说:“免我亲族,害及百姓,大不可!”

劳敦樟拿他没办法,只好上报巡抚国泰。国泰一听怒了,这臭文人,以为他是公知呢,弄死他!于是,巡抚跟县令合谋,使无间道:先买通魏塾的一个朋友庞某,让他以治学为名去向魏塾借《明史》看,然后在书里涉及吴三桂的内容上加眉批,骂吴是“夷种”,过几天再把书归还,又第一时间去告密。

吴三桂虽然后来又反水,但他当时引清兵入关,在满清的主流文宣里,就是妥妥的弃暗投明的爱国将领,他不是不能骂,哪怕你骂他是叛徒汉奸卖国贼都没问题,就是不能说他是“夷种”。

为什么?因为“夷”字甫出,就把满清也骂了。就像现在一样,你说谁是黄蛾试试,分分钟把你送上山巅。

所以,魏塾的朋友庞某一告密,魏塾就被抓了,人证物证,百口莫辩,最后就被砍了头,还抄家灭族。(这事告诉我们,书尽量别借给人,再好的朋友也不借,万一推脱不了,朋友还书时一定把书仔细翻一遍……)

魏塾就这样被陷害了。但他有一亲戚叫李封,在湖北当巡抚,得知此事,怒了,就将国泰和劳敦樟狼狈为奸的事告诉了他的同年好友刘墉(罗锅)和纪昀(晓岚),刘纪二人一听,也怒了,就向乾隆奏报。乾隆派刘墉跟和珅联合办案,和珅本想保国泰,但在证据如山面前也无话可说,最后专案组查实了国泰擅自加税的犯罪事实,乾隆下旨赐他在狱中自尽。

劳敦樟呢?他倒是没受此案影响。当然,想为亲戚报仇的李封也没放过他。李封还是通过刘墉的关系,将劳敦樟调到他治下——湖北红安当知府。当地穷,匪患闹得凶,李封责令劳敦樟打黑除恶,借机整治他。

有一次,劳敦樟向李封汇报打黑除恶战果,李封连续三天都不见他。三天之后,李封又严加斥责,说劳敦樟打黑除恶不力,还拖延时间,怠慢上司,当堂痛打二十大板。劳敦樟被打得惨叫连连,心中不服,最后忍不住说:“大人你不论理!”

李封冷笑一声说:“论理?论理不斩魏塾!”

劳敦樟一听,啥都明白了,心想以后在李封手下,肯定没啥好果子吃,整天担惊受怕,没多久竟然活活吓死了。

寿光百姓得知这一消息,喜大普奔,李封那句“论理不斩魏塾”,便在寿光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被人骂不讲理时反唇相讥的利器。

怎么样,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爽?忠良挺身而出惨遭陷害,青天不畏权奸为民申冤,满满的都是戏曲编剧套路。

仿佛这样还不够解恨,寿光百姓又创造性地编了一个神话,说魏塾府上早年有一个千金小姐,蛰居深闺,足不出户,一日,忽然一个黑脸男子闯入闺阁,把她给强了。魏小姐惊吓之下,病了,家人细问,才说出被强之事。家人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把门窗关紧——当然不管用了,当天晚上,那黑脸男子又神秘地出现在闺房之中……第二天,家人开会商讨对策,给小姐支招,晚上,当那男子再来时,魏小姐偷偷将一根引好线的缝衣针别在他的衣服上,他走的时候,魏小姐手拿线团慢慢放线……天亮了,众人追着那条“线索”,一直追到魏府前口大塘,发现线已延伸到水里。塘水很深。魏府花巨资雇人买来大量石灰倒入塘内,塘水一下子沸腾起来,没多久,只见两只大鳖爬上岸来,化作人形,向魏府的人行礼作揖,说:“我们家族大,难免有不肖子孙干出缺德事。但你们也太狠了,居然灭我满门,此仇不报非龟孙!”说完就消失了。

看懂了吧,没错,就是说,后来魏塾被害,满门抄斩,陷害他的国泰和劳敦樟,其实就是那两只龟孙变的。

解恨则解恨矣,只是,为了骂贪官污吏,强行让魏塾祖上蒙羞,也不知道魏家后人听了这个传说,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OK,先不管这无稽的神话,就说那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吧,确实,在魏塾死后两年,山东巡抚国泰就以贪污罪被下狱,最后查实,被乾隆赐狱中自尽,而此案确实也是和珅跟刘墉办的(还有一工部侍郎组成专案组)。但是,按正史所载,首先弹劾国泰的,并不是什么刘墉纪晓岚,而是御史钱沣。乾隆本就想借反腐震慑群臣,钱沣的弹劾算是给他递刀,国泰案才办得这么顺利。

一个打脸的事实是:国泰的贪腐案,涉案金额只是二百万两,跟和珅比,那是小污见大污,乾隆如果真心反腐,怎么可能让和珅去办此案,你以为他真不知道和珅是什么样的人?

还有一点,如果魏塾真是因为带头抗税而得罪县令和巡抚,他们分分钟有很多理由直接整治他,比如直接说他寻衅滋事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玩无间道,万一哪个环节出纰漏,不是带来更大的麻烦?(在乾隆朝,确实也有栽赃害人但最后搬石砸脚的文字狱,以后还会讲到。)

所以,民间传说是不靠谱的。国泰后来因贪腐被乾隆赐死,跟他之前办魏塾案毛线关系都没有。只是大老虎一死,山东特别是寿光民众欢呼皇帝英明的同时,也就一厢情愿地把他的死跟之前害死魏塾的事给演义上了。当时确实有个当湖北巡抚的寿光人李封,但他跟魏家是否有亲戚关系,是否真的利用权力关系网为被害的魏塾出头,正史中实在找不到证据链。

反而从大环境来说,有人因文字狱被处死,所有亲友都避之唯恐不及,官再大也怕被牵连,李封怎么可能如此高调地为魏塾出头。连那位两百多年来被民众戏剧化的纪晓岚,在满清文字狱史上的形象都很不光彩(以后也会讲到),他怎么可能因为一件文字狱案帮李封出头?

那么,魏塾是怎么死的?

钻进《清史稿》和《清代文字狱档》中,便不难发现,魏塾确是因文字狱被处死的,也确实是因为在书中写的旁批,以及跟“夷”字有关的民敢词而丧命的,此案确实也是寿光知县报山东巡抚国泰,国泰再逐级上报,最后才由乾隆审定的。但整个事实,跟民间传说出入很大,篇幅所限,下期再续讲。

只能剧透一下:这案子,跟你们的表情包之王尔康有关……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