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亲历夹边沟-节选(8)

(二十六)抓老鼠和煮羊骨

经过几次搬迁。我们已经住到紧靠场部不远的一个地窝里了。由于人员的迅速减少,偌大的一个地窝子里只住了六七个人。住下来后不久,我看到一只硕大的老鼠从地窝一角的洞里爬出来,沿着两个地炕之间的夹道来回跑动。看到这样一个肥胖的动物,我立即想到如何把它抓住,用来填充饥饿的肚皮。老鼠是非常聪明的小动物,直接抓是无论如何也抓不到的,用东西打也不行。一则在狭小的通道里根本无法用东西投掷,二来我也没有投掷东西的力气。想来想去找不到一个可行的办法。

然而强烈的饥饿感,又促使我总也舍不得放弃这个念头。终于我想出了一个捕鼠办法:把一只高筒毡靴平放在地上,毡靴里放一个用炒面加水搓成的小面团,用来做诱饵。再找一块砖头、一根小木棒和一根拉绳,用木棒将砖头的一端支起来,架在毡靴口上,将拉绳拴在木棒上,绳的另一端由我牵拉。一旦老鼠闻到炒面的香味,钻进毡靴里,我就立即拉动绳子,使砖头倒下来压在靴口上,断掉老鼠的逃路,这样就可以将老鼠抓获。

这个办法听起来的确可行,但实行起来却没有奏效。这只肥大的老鼠看来是一只饱经世故的“老油条”。它在炕道里来回跑动,却始终不接近我设计的机关。我趴在炕沿上,屛住呼吸,两眼死死地盯着炕道,生怕惊动这只老鼠。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鼠始终不肯上当。我的精力实在也非常有限,相持一段时间后,我就撑不住了,只好放弃。

我从靴子里把那个只有黄豆大小的面团摸出来自己吃掉。这点炒面团是想用来抓老鼠的,是想换取更大的收益的,老鼠没抓到,这点炒面可万万不能丢失,否则损失就太沉重了。一连几天抓老鼠都没成功,我只好死了这条心。因为抓老鼠也要耗费精力,而我们这些濒临死亡的人,已经到了连这点精力也贴赔不起的地步了。

一天早晨到食堂打饭时,听同伴们说,场部的干部们刚从别处高价买来一只小羊。这只羊无疑是买来吃的,因而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按照当地的习俗,羊头、羊蹄、羊下水一般都是不吃的,当地群众只有吃羊肚的习惯。于是大家立刻想入非非,吃过饭后就到食堂附近守候,想趁宰羊之机捞点吃的。大家守候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连羊的小肠,甚至羊皮都没有看见,所有羊身上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丢弃。看来那些管教干部们,除了比我们自由之外,饥饿的程度已经不比我们好多少了。

午饭后,我在食堂附近的垃圾堆里找到几块羊骨头。是已经被啃吃得干干净净,上面连一点肉、一点筋也没有的、非常坚硬的羊骨头。我立即把它们捡起来,拿到小河边,把上面的污泥、煤渣清洗干净。回到住地,我把这几块骨头放进大茶缸,加上水后放在煤炉上煮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煮沸,终于从骨头里冒出两粒油花。两粒只有米粒大的油花。我在沸水中加了几粒盐,然后把这半茶缸水一饮而尽。然后又加了半茶缸水,再放到炉子上煮。这次没有收获了,骨头把它仅有的一点营养成分都献出来了。坚硬的骨头无论如何也咬不动,只好丢掉。煮骨头的水则再次喝到肚子里,尽管这水已经没有一点味道,和白开水完全一样,我仍然舍不得丢弃。因为它里面也许还有一点可以溶于水的营养成分。

(二十七)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从酒泉刚一迁到高台,我就向住在福州的父母、在内蒙呼和浩特工作的弟弟、在广州工作的妹妹和在陕西宝鸡的舅父发出信函。虽然从酒泉出发时,领导宣布是到高台去“吃饱饭”,但没人相信,因此我在信中一点也没有放松求援的呼声。到高台后的实际情况也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除了初到高台时地里捡拾到的麦子,给了人们一点额外的补充和惊喜之外,场里的伙食一点也没有改善。不仅没有改善,相反还一天不如一天地直线下降。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不得不一再发出紧急的求救信。

由于在酒泉时表弟曾经来访,我发出的求救信,尽管在文字上还比较含糊,但家人仍然能够领会我的艰难处境,因而大家都十分重视。但家人的情况也非常困难,他们同样也已经陷入饥饿的严重威胁。

我向家人要求提供的支持是炒面,因为炒面除了我在前面讲到的那些优点之外,还有制作方便的好处。尤其是到高台后还听说有些劳教人员家里寄来的好吃的东西,被人中途截留的谣传,使我更加担惊受怕。炒面是最普通的食物,邮寄途中被截留的危险也要小些。

福州方面妈妈只寄来了几小包乳儿糕。另外还有大概二三十粒花生米。乳儿糕仍然是妹妹新生婴儿的特殊供应,其他再也拿不出更多东西了。后来听妈妈说,她自己也患了浮肿病,家里弟弟妹妹两家的两个小孩也都已饿得骨瘦如柴。妈妈是把自己的口粮节省下来给了孩子,孩子们每人多吃不到一口东西,妈妈却因此而严重营养不良。尽管情况如此艰难,但仍然还挤出了这几小包乳儿糕和一丁点花生米来支援我。这的确也相当不容易了。

对于我来说,这一点食物无异于杯水车薪,实在作用不大,但终究比没有要好得多,它至少可以使我的生命延长三至四天。

弟弟妹妹两处则更难给我什么支持了。他们都是单独一人在外地工作,在单位食堂就餐。在当时的困难情况下,维持自身已感艰难,支持我就更谈不上了。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