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一个祸国殃民的隔壁老王

1

他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男人。

他是一个姓王的男人。

但凡能同时集齐这三要素的,一般都要格外引人重视。不为什么,就因为我们要严格遵守中国古典文化的要义:隔壁老王不好惹,能躲就躲。

但朱祁镇显然没有想到这么多。他贵为天子,还是一个被父亲朱瞻基指腹为君的天子,这点自信还是有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隔壁老王并不是真正的男人,他是一个被割去了子孙根的男人。

他就是王振。

当时正值大明王朝国泰民安,前有朱元璋大败元军,横扫天下,鞠躬尽瘁,韬光养晦;中有朱棣远挞蒙古,横刀立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后有朱高炽、朱瞻基十一年的仁宣之治,祖孙几代充分发扬劳模精神,以致国库充裕,粮仓丰满。

古语有云: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一个家庭如此,古代的国家大抵也如此。

何况到了朱祁镇这一代,天下太平,实在没什么可操心的了。除了败败家,天底下好像也没什么好玩的。

而朱祁镇也确实堪称败家中的极品,败得彻底,败得举世无双,不但使爷爷、太爷爷时留下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本人也被蒙军掠去,惨遭蹂躏一年之久,好好地见识了什么叫做塞北的雪。

当然,这是后话。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一个败家子是如何与一个隔壁老王携手并进,祸国殃民的。

2

公元1430年左右,一个地方教育局的官员来到了皇宫。

他不是去感动中国,更不是被当作先进代表去做述职报告,他是去宫中做老师的,做宫女太监的老师。

来此之前,他有老婆孩子,有少许积蓄,地方房价也不高,他有自己的小三居,日子过得还马马虎虎。

但是作为一个底层的有志青年,他不甘人生的平庸,灵魂在乡村和皇宫之间来回穿梭,仿佛时代的幽灵。

他不想妥协,站在人生路口,他仿佛能看到自己的一生,不过是一个小职员,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有时还需要拍拍上级的马屁,好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

既然是拍马屁,为何不去拍那些更高级一些的马屁。

到宫里去。

自从朝廷颁布“地方官员长期工作表现不好,可以到京城当官”这一旨意,他就暗暗下定了决心。虽然这个“官”指的是宦官,虽然很多人不屑于干这种傻事。

但对他来说,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屌丝逆袭的机会,一个可以看到很多白富美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挤进国家权力中心的机会。

他绝不可以放过!

于是,他净了身,向着梦想中的皇宫,一去不回头。

什么亲情爱情,什么伦理道德,什么男人本色,都见鬼去吧。

在权势面前,在有可能到来的荣华富贵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问世间权为何物,直教人自宫相许。

这一去,山高路远;这一去,沧海桑田,这一去,敢叫日月换新天。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入宫,居然成了大明王朝由胜到衰的转折点。

3

皇宫里的朱祁镇,还是个幼童,虽然父皇朱瞻基在驾崩前已经给他选了五个顾命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还有祖母张太皇太后坐镇,但这些并不是他喜欢的人。

他最喜欢的是王振。

在朱祁镇的眼里,王老师博学多才(在大字不识的宦官和宫女中他理所应当是一位知识分子)、和蔼可亲(谁敢对太子不亲)、教学认真(用肉体换来的工作岂有不认真之理)。

王老师不像父皇那样只会板着脸训人,也不像宫女太监那样只敢唯唯诺诺。他是他人生的导师,灵魂的启迪者。他时而温柔,时而严肃,他教给他做人的道理(这方面王振倒不敢乱教,因为有众多圣贤和皇帝本人审核编订的国家统一皇帝专用教材),并且总会当着几位顾命大臣的面,跪劝他不要贪图享乐。

王老师不仅俘获了朝中其他大臣的赞许,更是赢得了朱祁镇的尊重和恭敬,几乎对老师言听计从。

王老师每次见到这几位顾命大臣,都表现得诚惶诚恐,好像能和他们说上几句话就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一样。

九岁那年,朱祁镇登基了,没过几年,张太皇太后和几个顾命大臣也纷纷老去,一命归西,剩下的也年老多病,无力回天了。

王老师的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4

他开始大权独揽,广结同党,借着反腐败的名义铲除异己。他控制了锦衣卫,广收门徒。内得皇帝信任,外有打手帮忙。鱼肉百官,风光无限,开创了宦官专权的辉煌时代。

面对文武百官的沉默和势利小人的谄媚,他居然把开国皇帝朱元璋立在宫门口的“内宫不得干预政事”铁碑移走,真是胆大妄为到了极点。

由此可见,独裁者从来都是不要脸的,你千万不要指望他们会有所收敛。

一个独裁者如果只是想在国人面前耍耍威风,倒也无可厚非,自己人嘛,就给他这个面子,肉烂在锅里,打断骨头连着筋,何况他要不吃,肉也轮不到老百姓的嘴里。

怕只怕,独裁者一旦好高骛远、穷兵黩武、夜郎自大、又擅作主张,麻烦就大了。他毁掉的不仅是百姓的利益和百官的威严,更可能是国家的江山社稷。

很不幸,朱祁镇的王老师就是这样的人。

5

1443年,蒙古首领也先率兵南下,对大明王朝发动进攻。而事情的导火索,就是因为在蒙古和汉民进行自由贸易时,无故被汉民减去了五分之四的贸易金额。

背后的指挥者就是王振。

而王振这样做的原因是蒙古人没有像以前那样给他行贿。

六百年前的明朝,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毛衣真的可以引起战争啊。

当时,也先已经成为蒙古草原最强悍最聪明的首领,他率领的蒙古兵是草原上最勇猛无敌的。

他不但统一了蒙古,还控制了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而在也先的心里,恢复大元,才是他的最终梦想。

这场毛衣争端也算是此次战争的借口吧。

该来的终究要来,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消息传到京城,皇帝和大臣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此时,有一个人却异常兴奋,他看着满朝文武的紧张和恐惧,差点笑出声来。

他就是王振。

他真的是一个主战的爱国主义战士吗?

非也!

六年前,他就把因为怀疑蒙古包藏祸心而主张皇帝尽早整顿兵制、积极备战的侍讲学士刘球处死。

这样的太监,哪里会是什么爱国战士,他顶多会成为那些砸砸同胞日系车,抵制抵制外国货的那一类蠢货。

他觉得,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就要来了,只要一举击败蒙军,他就可以名垂史册,就可以刷新太监届的耻辱,就可以衣锦还乡,就可以让当年看不起他的教体局局长,蔚州州长,山西省省长从内心深处匍匐在他的脚下。

这是典型的心理不健康、极度自卑带来的极度自大。

纵观历史,每一个被阉割过的人心理都是不健全的。即使别人看得起他,他在内心深处,都是看不起自己的,哪怕他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只是有的因为这种不健全而自残,有的却因此残害他人。

王振就是把残害他人发挥到登峰造极。

6

当经过朝廷决议派出的将领驸马井源出征后的第二天,朱祁镇御驾亲征了。

这是王老师的提议。

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成绩,学生牛逼就证明老师牛逼。为了显示自己牛逼,朱祁镇一定要亲率三军。

想想看,自己的学生坐在帅旗之下,身为老师的他意气风发地陪伴在身边,那是何等威风。

不到五天,朱祁镇就率领着二十万大军出发了。

王老师告诉他:你的爷爷,太爷爷也曾多次御驾亲征,所到之处,敌人无不纷纷逃溃。皇上今日亲自统帅,定会一震军威,令敌人闻风丧胆。

王老师没有告诉他:爷爷、太爷爷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作战经验丰富,刀口上舔血已经习惯了。并且要动用几十万大军,光民工、牛马车辆、运粮队的准备时间就要几个月。

而你,只用了不到五天。

当然,他的王老师根本不会告诉他。因为他也不知道。

他以为,打仗嘛,不就和打架差不多,一哄而上,往死里揍,不就得了。

他只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太监,祸害祸害人倒还有几手,说到领兵打仗,他就是个白脖子。

只可惜,这个白脖子还是这次战争的军师,一个爱显摆的军师。

7

陪同朱祁镇出征的,除了这个白脖子,还有朝廷的文武精锐。

论文治,论武功,他们都远在王振之上。只可惜,在这次战争里,他们只有执行命令的份儿,而下达作战命令的,才是这个太监。

朱祁镇也十分兴奋,因为,他就要成为和爷爷、太爷爷一样牛逼的人物了。

大军刚到达大同,王振就见到了从距大同几百里的阳和逃归来的太监郭敬。

郭敬惊魂未定,向王振报告了发生在阳和的战争:明军全军覆没、领军大将被阵斩。

王振不仅嘲讽道:“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

郭敬详细地向王振描述了这场亲眼目睹的战争惨状:明军如何被也先部队残杀,蒙军怎样手起刀落,将使的头和身子是怎样搬家,鲜血是怎样从颈口处喷射到敌人身上的······

单单从郭敬的描述里,这个死太监就被吓尿了。他终于明白,战争不是闹着玩的。

他立刻下令班师。

去他妈的为国立功,保命要紧。

8

如果就此班师,明军也不会有后来的惨痛。只可惜,我们前面说过了,这是一个爱显摆的白痴军师。

从大同到北京,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很快能到达京城,即使师出无功,好歹能够保存实力。

可是这个王老师偏偏要求大军在回京的路上,拐到自己的家乡蔚县,好耀武扬威一番。

如此紧急的战况,敌人还在后面虎视眈眈,堂堂二十万大军居然为了一个死太监,竟改变行军路程。

这是何等的荒谬!

然而,朱祁镇竟然答应了他。

于是,大军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

其实这一着也算歪打正着。因为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如果沿着这条路出发,也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

但是大军行了五十里,王振突然下令,部队调转马头,回到大同,沿着来时的居庸关回北京。

原来,大队人马路过他的家乡,会踩坏他的庄稼,对他来说,那是莫大的损失,反正他已经用号令天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当时部队已经人困马乏,来回折腾这么几下,更是叫人不堪忍受。

但这些都不是最危险的。

最危险的是,也先的部队已经从阳和赶到了大同,并一直派骑兵尾随其后,想看清这支队伍来回折腾的真正目的。

当部队快要走到居庸关时,也先终于弄清了这支部队的真实面目。他明白,只要发起进攻,明军将死无葬身之地。

一场屠杀即将开始。

9

关于这场战争,我不想再用任何语言来描述了,所有的残忍和血腥大家可以脑补。

历史记载,死亡达五万,明军无招架之力。

朱祁镇和王振领着剩下的部队逃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地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到怀来的怀里,明军就安全了。

可以,这个怀抱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

因为王振命令:“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候。”

于是,明军失去了最后一次脱险的机会。

也先很快赶到,再次大开杀戒。明军猝不及防,全军败退。但毕竟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贸然深入。明军就趁此机会结成队形,并挖掘沟壕,准备长期作战。

也先非常狡猾,看出了明军的意图,就派使臣前来和谈,为了表示诚意,自己的部队先退去。

兵部尚书邝埜看破了也先的诡计,认为不能轻信,要固守待援。

此时,这个白脖子军事下达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条命令:“全军跳出战壕,马上转移!”

于是,在大军刚撤出三里地时,也先军队就出现了。

这是一场残忍的战争,不,这不是一场战争,这是一场屠杀。一场骑兵对步兵的屠杀。

被王振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士兵毫无斗志、四散逃跑。不管是随军而来的明朝文武百官,还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所有的人都只剩下了一个动作——逃跑。

但,你往哪里逃?

这场屠杀,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大臣战死。骡马二十余万、衣甲器械辎重全部被也先所得。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全部粉身碎骨。

王振,这个又奸又贱的白痴小人,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烂了脑袋。

而他的学生朱祁镇,被掠到蒙古草原,品尝着他本该享受到的恶果。

10

每次看到这段历史,我都痛心疾首。

是怎样昏庸的皇帝,才能荣幸这样的无耻小人。

是怎样苟且偷生的大臣,才能容忍这样的同僚在朝堂之上颐指气使。

王振固然可恨,朱祁镇就不可恨吗?满朝不敢放屁的文武大臣就不可恨吗?

前往蒙古出使的大臣李实曾经问了朱祁镇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今日,只因宠幸王振。既然如此,当初为何要宠幸这个小人?

朱祁镇在痛哭之余,为自己辩解:我用错了王振,这是事实,但王振在时,群臣都不进言,现在却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我。

是啊,有多少人都遵循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信条,丑恶不敢鞭挞,虚假不敢揭露。面对邪恶,沉默着,顺从着,以为伤害的是别人,等到伤害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感觉到了疼。

每一个沉默者都是帮凶,当大厦倾覆的时候,你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

以史为鉴吧!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