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香港抗议者:要和港府争个鱼死网破

香港近日的反“送中”抗议行动中,也有不少从大陆到香港的新移民积极参与。其中一名叫妮珂的新移民,6月14日接受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林坪专访时表示,以前不关心政治的新移民,这次都积极参加抗议,要争个鱼死网破。她还说,很多人都在把港币换成美元,以防不测。

记者:妮珂女士,您这次全程参与了反“送中”的抗议示威,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妮珂:最深刻印象应该说,第一就是6月9日晚上游行回来,到了金钟。警察清场,有很多年轻人就不走,手挽着手,就跟警察冲突了,警察就喷胡椒、放催泪弹。当天晚上,当场就抓了9个,有学生有示威者。晚一点就把所有这个区域范围全部包围,所有晚上没有走的都抓了,抓了300多个,包括我,那天晚上我也给查身份证、拘捕了。

第二个就是6月12日,在金钟,突然放催泪弹。记者在那里拍,说“中了辣了”,叫他的同行给他淋水。警察过去就对着他的脸喷。人家是记者,有记者证,手上还拿着照相机,已经受伤在那里淋水,你去喷人家干嘛?还有一个外国人,坐在花槽那里。警察叫人家走,那个外国人脚疼,他说“我慢慢走,慢慢走”,警察就抓他过来,就对着他的脸喷。

这些不是香港警察。我们香港警察没这么狠心。香港警察要遵守香港条例。那么多记者会拍到他的警号,人家会告他,他会被炒鱿鱼,以后他所有的退休金什么都没有的。所以我确定,这些不是香港警察。

记者:所以您觉得6月12号这天,从内地调了很多警察过来?

妮珂:没错。因为我在大陆有好多网友,有事情他们马上跟我说。有网友让我小心,他说“我在东莞,我看到坦克和军车开去深圳了”。然后今天有人跟我说,好多坦克、军车全部聚集在深圳和香港之间。他说“你们这次要非常小心。是不是对香港大屠杀?”我说不知道。不管他们做什么,我们都要出来。一定要出来。他把我们全杀了吧,都要出来,我也会去的,不会退让的。

记者:据您的观察,这次反“送中”游行的参与者,大多数年龄在多少岁之间?

妮珂:很年轻。20-25岁,这一批最多。还有30岁的也很多。70%-80%的参与者都是这个年纪的人。

记者:为什么这次的参与者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您觉得是什么原因?

妮珂:我问了。他们说,这个条例绝对不可以通过,它过了我们都完了。他们说,现在香港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世界,对我们影响是最大的。很年轻的男孩子、女孩子,他们全部在最前面。还有的从来不关心政治的,他们是外国人,马来西亚、新加坡的,他们在香港读书、在这里工作的,还有金融中心月薪十几万的律师,他们都来了。他们都在很前面。

记者:您是从大陆到香港的新移民。据您的观察,有多少新移民参与了反“送中”的游行?

妮珂:很多很多。以前占中他们都不理的。然后这次,都不用我说,就有很多出来的。各行各业从来不关心政治的人,而且有些人做生意要靠大陆共产党的,他在后面叫员工“去游行,有工资发,算你的工资”。

记者:您觉得这些新移民,为什么这么积极的参与这次反“送中”的游行?

妮珂:以前说“我要真普选”,那些新移民好像无动于衷的样子,没什么人出来。这次一说最浅显的,我说“我没什么文化,我跟你们说的就是这样:大陆法律搬来香港。”一句话搞定。他们说,哦那就不行喽,我千辛万苦才来到香港,为什么要让香港和大陆一样呢?一句话,都出来了。

这一次我们是全民抗暴、全香港抗共,第一次面对面的、真正的抵抗这个共产党。不是哪个人、哪个团体,个个都有份。因为共产党,我们都知道它不可信。这个条例通过以后,它可以抓人,想怎样就怎样。我们觉得还是抵抗它,留我们的三权分立。这次香港人非常齐心,很难得。

记者:6月12日之后,你们现在都在做什么呢?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吗?

妮珂:我身边的人,全都从银行拿钱出来。我到昨天为止,拿完了。全部拿出来换成美金,非暴力不合作,都拿了。

记者:大家现在都在换美金是吗?

妮珂:排队去银行,拿港币出来换成美金,勿放在银行,连汇丰、恒生都拿出来了。而且罢工、罢课、罢市,全部都非常响应。

记者:据您观察,这几天罢工、罢课、罢市有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呢?

妮珂:还没有。还没有正式开始。6月12日那天只是罢了1天,第二天回来又上班了。

记者:6月14日晚上有一个“香港妈妈反送中打气大会”?

妮珂:是香港妈妈们发起的,也欢迎香港爸爸、欢迎所有的人都来给我们的年轻人打气。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计划呢?

妮珂:现在在准备星期天的大游行。反正他不撤回,他要通过,我们就一定不会同意。每个星期大游行一次,或者是再采用罢工、罢课、罢市来跟政府对抗。

如果他通过的话,我们钱也拿出来了,罢工、罢课、罢市,香港就死了。大家都不想香港死。他一定要过,那我们就鱼死网破,把个臭港给你,我们把钱拿走,人能走的都走。

记者:妮珂女士,谢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妮珂:不客气。再见。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