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最经典的“牛市陷阱”卷土重来

自2017年年底以来,美股已经第四次创下历史新高,每一次美股到达前所未有的高点后都导致了几乎立马就引发了抛售。

上周五,标普500指数再一次触及新高,推动这次新高的是投资者对美联储降息预期的条件反射,因为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今年年底前大幅降息。同时,一些投资者也在期待贸易局势会有一个好的前景。

对于投资者的这种条件反射,分析师杰弗瑞·巴塔什(Jeffry Bartash)在《市场观察》的最新帖子中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

一连串指向美国经济放缓的负面消息不仅未能阻止华尔街最近的牛市,反而鼓励投资者抢购更多股票。在华尔街这个有时古怪的世界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投资者们的想法就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将迫使美联储降息,并为经济提供更多刺激。更低的利率也让股票更具吸引力。

在近十年的零利率环境、33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以及由零利率和源源不断的流动性推动了似乎不可阻挡的“牛市”之后,投资者很自然的期待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市场永远都是如此。

然而,投资者们的这种假设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市场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总喜欢做与大众预期完全相反的事情。

2009年存在极其消极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在资产市场,这为货币干预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在,经济和基本背景与当时大相径庭。

降息和量化宽松是刺激措施。当一种资产存在被压抑的需求时,激励机制会发挥作用,但当每个人都拥有你所提供的东西时,激励机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市场上被压抑的资产需求很少,这增加了投资者面临的下行风险。

尽管希望降息和贸易局势取得积极结果没有错,但购买股票的热潮实际上消化了所有可能结果中最好的结果。这让投资者容易受到一系列可能令人失望因素的影响:

美联储没有像市场希望的那样尽快降息,或者降息幅度小于市场预期;

美联储降息,但暗示进一步降息可能不会到来;

美联储停止了QT,但没有提供重启QE的指导;

还有贸易局势的发展达不到投资者的预期。

关键是,可能令金融市场失望的结果不止这几个。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之一是“买谣言,卖事实”,如果消息不好,抛售的规模可能会超过目前的市场预期。

市场已经走得太远了

目前来看,美股市场似乎有些超前了。短期技术指标也显示,市场经历了从极度超卖状态到极度超买的剧烈逆转,目前的价格比200日均线高出6%以上。与平均值的快速偏离往往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往往会以某种一致性的方式恢复,最近三个历史高点也经历了类似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标普500指数突破的宽度已经相当狭窄。当标普500市值加权指数(S&P 500 market cap weighted index)的表现远远好于同等加权指数时,这表明资金正涌入市值最大的加权股票,一场逆转通常很快就会到来。

降息可能还不够

尽管目前人们希望降息将足以在未来无限期维持牛市,但有一种潜在的观点认为,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乐观。因为投资者们可能还忽略了一个问题——股票回购。

很明显,滥用股票回购来操纵利润和奖励内部人士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正如约翰•奥瑟斯(John Authers)最近指出,在过去的10年里,企业回购的股票几乎已经占据了全部的净购买量,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企业回购的股票总额甚至超过了美联储在量化宽松时期购买债券的支出,这推高了美股的价格。

换句话说,在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和企业回购股票期间,市场上其实没有其他真正的买家。

自2014年以来,几乎100%的美股净购买量都来自企业的股票回购。

但现在这种情况很可能即将结束,随着最近减税法案的利好逐渐消失,用于股票回购的资本数额正在下降。

2018/2019年可能成为企业股票回购的潜在高峰,从而降低市场对股票的需求。

这种“人为的购买需求”解释了尽管最近美股出现了波动,但市场仍高度自满的原因。它还表明,多数主流分析师的“乐观前景”也可能是一个错误。

如果美国经济像看上去的那样正在走弱,那么美国企业不久就会将资金从股票回购转向支持业务和保护现金流。虽然市场目前似乎忽视了疲弱的经济数据和疲弱的盈利,但这可能只是一个暂时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是,从逆向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市场已经远远超前于基本面。尽管市场可能确实会以较高的价格收尾,但如果不首先降低价格,市场很可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分析师Steve Deppe在Twitter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评论,称当标普500指数在一周内至少上涨2%,并在周五创下一周新高时,标普500指数在六周后下跌的几率为70%。

分析师认为,投资者最好等待一个修正过程,至少等美股回到200日均线水平,然后再承担额外的股票风险。

目前的历史高点似乎是一个经典的“牛市陷阱”。就目前而言,过于谨慎可能才是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