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今夜我们为泪水付费

端午前的一个周末,《最好的我们》偷偷做了提前点映,规模不大,全国四百来场,上座率一般,没有激起多大水花。

熟悉电影宣传的人可能知道,点映场里常常埋伏着官方宣传人员,他们会拍下观众在黑暗中的真实反应,或哭或笑或尖叫,然后剪辑成一支支视频,冠之以‌‌“他们都看哭了‌‌”‌‌“大笑100次‌‌”的名头吸引那些怀有好奇心的观众。

这并非什么新颖的宣传手法,片方用烂了,观众也看腻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常规的宣传手段,却在《最好的我们》点映什么反响的情况下在抖音打开了局面。

一支‌‌“大家看《最好的我们》都哭了‌‌”的点映口碑视频竟然在抖音引来50万点赞,随后拉动‌‌“猫眼想看指数‌‌”单日增长两万,你没看错,整整两万的日增长,顶得上其他电影一周的量。

这里当然有抖音转化率的胜利。抖音有多接近电影观众呢?哪怕是《何以为家》这样的文艺片,因为一支催泪短片在抖音上引来一百万的点赞,立刻带来猫眼单日三万的增长量。死命运营官方微博一个月,比不上抖音一支小视频带来的预售,应证了现在各大电影公司看重短视频宣传渠道的先见之明。

从《前任3:再见前任》到《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从《后来的我们》到《最好的我们》,外加一部‌‌“一吻跨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传统的影迷人群越来越搞不懂这些抖音热门电影的路数,不管豆瓣知乎的差评多少,不管微信微博的口碑如何,只要抖音点赞多,票房就能顶得住。

回顾这些抖音的宠儿,他们主要有三个共同点:第一,要有一个能写进朋友圈的电影标题。第二,要有一首适合在抖音传播的苦情歌,第三,要主打催泪,要让观众相信这是一部能让你大哭的电影。

今天的观众似乎比从前更需要泪水。

关于这件事,我想起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介绍过的一家餐厅。这家叫作‌‌“洋葱地窖‌‌”的餐厅没有酒柜,没有领班,甚至连菜单都没有,只卖一样东西,就是洋葱。但不是给你吃,而是给你切,你得花钱在店里买一把餐刀,买一块砧板,还得买一个和菜市场里一模一样的洋葱。

每当夜幕降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个黑暗的餐厅里人手一个洋葱,一边切,一边流泪,一边聊天。自由地哭泣,无碍地哭泣,商人、医生、运动员、还有知识分子,各行各业的人齐聚在这里切着洋葱,哭干眼泪,互诉衷肠。不要为这件事感到意外,除了‌‌“洋葱地窖‌‌”还有什么地方能让人体面地留下泪水呢?

这家餐厅周一的时候总是最火爆,因为这一天的洋葱半价。

尽管《铁皮鼓》以荒诞著称,但这段关于洋葱的隐喻如果要硬找一个依据,那么电影院就是日常生活里最好的例子。

除了电影院还有什么公共场合能让你体面地留下泪水呢?

让你在黑暗剧院里流泪的电影未必是好电影,但是对于那些想要哭泣的人来说,他们想买的可能只是一颗洋葱。

君特格拉斯最后说,我们这个世纪日后总会被人称作无泪的世纪,尽管处处有这么多的苦痛,正由于没有眼泪的缘故,能够花得起这份钱的人就会去花钱切洋葱。

我们不知道日后的人会怎么称呼这个世纪,但只要生活还有苦痛,只要人类还需要泪水,电影院就会是那个让你付费切洋葱的地方。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