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你有几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朋友圈在沸沸扬扬讨论行贿650万美金进斯坦福,让我想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初中化学老师。80年代初他考中专,分数很高,但成绩不如他的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就他没有,托县里的亲戚打听,才知道自己被一所银行专科学校录取了,但名额被‌‌“顶‌‌”了,对方是县里一个领导的孩子。

我这个化学老师来自一个民风彪悍的村,老爹在村里有点儿势力,是村里的大姓,当即拉了一拖拉机的青壮年去学校闹。那个县领导看包不住了,就托人来劝,说让我这个化学老师再考一年,县里一定‌‌“照顾‌‌”,还拉上乡党委书记来劝。

他老爹也知道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好同意。我化学老师心灰意冷,结果第二年没考上,只好先去当了民办教师,几年后再考师范,才转正,在我读书的那所乡镇中学教了一辈子书。据他说,那个顶替他上学的领导孩子,已经是县财政局一个不小的官了。

我化学老师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是督促我们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用他的话说,就是中专的名额被人替掉,在那个年代是常有的事,但如果能考上大学,被替掉就很难了,越往上,越公平。

我不知道最后我们班有多少人相信他那套‌‌“越往上,越公平‌‌”的说辞,但至少在那个时刻,这个落魄的中学老师,试图在让我们明白一些人生道理的同时,还能保持一些向上登攀的动力,我同情他,也感谢他。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我高考那年。当年的分数出来后,大家开始填报志愿,这时候班里有个平时很有‌‌“能量‌‌”的同学,跟自己同桌炫耀自家的关系:家里认识省招生办的领导,可以看到哪所学校没报满,让他能在最后时刻钻空子。

他同桌是个漏嘴巴,很快就把消息传得全班人都知道了。大部分同学讨论此事的时候,都时一脸羡慕,感叹人家父母‌‌“有本事‌‌”(包括我),但分数跟他相近的同学,却都开始提心吊胆,生怕跟他报了同一所学校,被他挤掉。

但事实上,最后他的分数在录取他的那所学校中,处于中游水平,这说明他并没有钻成空子。但倒回到填志愿的那段时间,所有的同学都对他能走后门的能力深信不疑,因为在山东受教育的这十几年里,这种事情我们见过太多了。

从小到大,很多事情你会习以为常:孩子上学,最好有教育局和校长的关系;找工作,最好有牛逼单位领导的关系;买房,最好有开发商或者建委领导关系;开店,最好有工商税务消防的关系;看病,最好有医院院长的关系……

所以,这些天看到这个650万美金贿赂的故事,一点儿都不感到奇怪,唯一感到令人不适的,是那副立牌坊的嘴脸。用自己的金钱和权势,挤掉本该属于别人的那次改变命运的机会,没有例外,都是人渣。

据说斯坦福赵小姐的理想是‌‌“学成之后回国报考公务员,改变不平等的现状。‌‌”啧啧,无独有偶,我那个当年家里号称能搞定招生办主任的同学,虽然上的是外地一所政法大学,但仍然不忘回馈乡里,大学毕业之后,也回青岛当了公务员,在海关。

说不定等到他孩子高考的时候,当年吹过的牛,就真的实现了呢。
 


@五岳散人:那个花了650万美金上斯坦福大学的事儿,不知道诸位注意到几个细节没有。
一个是这位女生的分数确实不低;另一个是主修心理学与东亚研究。
斯坦福录取率极低,不是说成绩好就能上,而且这位女生的父亲是上市公司老总,其实并不需要女儿具备这种学校的学历。
这是为啥呢?除了人脉圈子之外,这是中国的企业家在培养具备“贵族”意识与传承的下一代。
之前一代企业家的孩子出国上学,大体上以工科、商科居多,而更为年轻的一代人,已经开始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干脆就是并无多少对自己生意有立竿见影的实际功用的专业。
这个变化是相当有趣的事情,其实值得研究社会学的学者写个论文啥的。
可惜的是,打算培养“贵族”的人,用的手法还是泥腿子那一套。
洗干净脚上游艇、帆船,还是要走很长的路啊……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