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这三种思维模式,让你受益

我说三个自己受益颇深的思维模式。

|01 做任何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都是需要去给自己正向反馈的。

大多数能为一个目标不断坚持努力的人,通常并非是在意志力层面上有过人之处,而是懂得如何去切割分解任务,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自己一些信号来‌‌“鼓励和相信自己‌‌”。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狗分为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狗被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设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但不会伤害它们的身体。这些狗会在挣扎一段时间仍然逃脱不出笼子后放弃。

随后,再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一端有电击而一端没有,隔板并不高,但是尝试过电击的狗并没有选择尝试逃脱到安全的另一边。与之对应的是对照组的狗,那些没有经过第一道实验程序的狗,很轻松地就跳到了笼子的另一端。

接着塞利格曼又做了一次实验,对狗先进行‌‌“逃脱电击训练‌‌”,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笼子里,再进行如上实验。实验发现,那些有过成功逃脱经验的狗更不容易陷入绝望中。后来也有许多学者采用其他动物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均得到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在生活中,那些长期经历失败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掌控不了局面,极其容易陷入沮丧的状态之中。而那些有过成功体验,自小就优秀的人,也更有应对各种磨难和挫折的应变能力。

你完成了某个阶段性的任务,给自己一些反馈,一个小小的礼物也好,一场具有仪式感的旅行也罢,接着再去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你会变得更从容和自信。相反,在一条看不到边际的长路上漫漫游走,接受不到任何信号,相信没有多少人能够单凭毅力走下去。

|02 警惕简单粗暴的样本偏差和因果结论,系统思考。

人们总是懒于思考,用很少的观察样本基数,就推出以一概全的结论。

有一回我和长辈讨论童年阴影是否会对成人以后的性格造成影响,对方明确表示不会,如果会那是参加的劳动强度不够。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他小时候曾经在农村的山里迷路失踪了一整个晚上,粗心的父母直到第二个白天才去找他,他在阴森可怖的山里大哭大闹无人理会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但是回来以后仍旧参加田间劳动,很快就忘记这件事,现在自己的身心也很健康。我和他说有些人情况不一样的,他便不信。

再比如,你说上大学仍然是大多数寒门子弟的出路,就会有人不服讲本地的高考状元赚的钱还没我多,你谈吸烟对健康会有影响,就有人提出毛邓的事例来反驳你。

以上种种,全都是忽略了事物多元的相关关系。譬如光是高考状元的职业发展不如中专小明这一项,你就要至少考虑下面几个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多少?状元不如小明是否是学历的原因?专业时代家境资源这些因素占不占这个结论比例?如果占,影响程度是否超过学历这一项?

认知心理学上有个小数定律:人们的推断往往靠的是某种经验,所以经常导致系统性的偏差。

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仅用自己看到的一面去总结,只会得到一个狭隘的结果。

在《穷查理宝典》里,作者光是分析一个商业问题,就要涉及数学心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知识。太多的人在认识世界里,忽略了其他角度思考的存在,这也是偏见的来源。

|03 是用成长的维度去思考当下做的事是否有意义。

做一份工作时,不要光顾着眼下的收益和一时的得失,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去想它的价值。在年轻的时候,人们更应该把时间投入在性价比更高未来发展更大的事情上,而不是停留在舒适区里重复简单轻松的工作。

以前我刚工作的时候,总觉着要达到月薪多少K人生就完美了。3K的时候想着6K,6K的时候惦记着8K,然后到了10K还是觉得不够。慢慢的我发现不管是多少K,仍然缓解不了内心的焦虑,因为本质上,个人能力没有得以提升,就永远缺乏自信,对未来没有掌控感。

因此,一年攒下了多少积蓄,完成了多少目标,有时候并不是特别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一年来你完成的这所有的工作,是否真的给你带来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个人知识的累积和资源的增长。

我们都太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是,认为一份工作薪资最重要,其实不是的,尤其是在职场的初始阶段,更不是如此。如果在你最开始的几份工作里,公司待遇虽好但是并没有什么挑战,也没有让你有机会承担过什么责任,这么几年下来,你还在原地踏步,同龄人已经把你甩得很远。

在大学毕业的头三五年里,收入比同龄人稍低一些不用自卑,稍高一些也不用沾沾自喜,这些都是变量。在工作中想明白自己以后要涉足的核心岗位,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栏目: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