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明朝轶事之三: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但朱标的长子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极其孝顺。十四岁时,朱标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昼夜不离开一步。这样持续了两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守孝时因过度哀伤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说:‌‌“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

一、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比朱棣的雄心小。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302.jpg

二、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三、说起方孝孺,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一个词——忠臣,作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为建文帝的失败立下了汗马功劳,没错,作为资深大儒的方孝孺,虽然最后尽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败,方孝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对建文帝是忠心的,因为他后来的举动可以证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能的确平庸,

前面我们也说到了,朱允炆从小便接受着非常好的教育,可以说是所有的资源都堆在他脚下供他拾取学习,这很好但也有一些缺点在里面。因为朱允炆从小便接受着儒家的思想教育,成长为了一个非常仁厚的人,但是也因为这个他就缺乏了皇家之人应该有的果决与手段,在这一点上朱允炆可以说是差了很多。他没有足够的坚强来承担起这个王朝的兴衰,任何一点的灾难都有可能让他慌了阵脚,没有办法去解决,他心中只有着书本里所教给他的仁政,但这也只能仅仅存在于他的理想之中,现实里到处都充满的其实是杀伐与权谋。

四、朱允炆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仁厚的好名声,其实他也比较厚黑,在他继位的建文元年短短几个月中就因为削藩先后废了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共5王,更是逼的湘王自焚而死,对待自己的亲叔叔如此心狠手辣,却留下一个仁厚名声,不厚黑又怎么可能呢。

自古当得了好皇帝,当不了好人,好皇帝不等于好人,当然还是有极个别皇帝即是好皇帝也是好人,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威胁,对自己亲叔叔都是如此,当然他还是政治上太幼稚了,应该先难后易却非要先易后难。

五、朱允炆还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可惜朱允炆及其身边的心腹都只是文人纸上谈兵罢了没有太多政治经验军事上更是白痴最终被燕王朱棣赶下皇位。

六、朱允炆做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后来大臣和百姓对他念念不忘

主要功绩是建文新政:朱允炆下诏施行宽大政策。对老百姓,以前欠交的赋税,免除。江浙一带赋役比较重,减轻。民间有高寿的老人,赏赐给他们米肉丝帛。鳏寡孤独残废的,国家出钱,开办养老院,负责抚养。

对军人,明代采用的是军户制,意思就是你当兵,将来生了儿子,也要当兵。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朱允炆改了一下,但凡是从军的人,如果你是家里的独苗,那么恭喜你。我给你家留个香火,走吧,你不用当兵了。

对大臣,朱允炆求直言。有一天,朱允炆生病了(不是装的),没上朝。生病了请天假,很正常的事情。有个叫尹昌隆的大臣不愿意了,上书谏言,朱允炆立马做了检讨,说自己疏于朝政,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认真反省了,下次不会再犯了。尹昌隆这才没有为难他。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憋屈吗?

七、要论朱元璋的九个儿子当中,谁最像朱元璋,无疑是第四个儿子朱棣了,此人可以说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当中,立下了赫赫的战功,而且燕王朱棣英明神武,颇有朱元璋年轻时候的样子,可是最后朱元璋为何没有选择和自己最像的燕王朱棣,而是选择了尚欠年幼,且没有任何资历的朱允炆呢。

305.jpg

中国古代一直秉承的是‌‌“长幼有序‌‌”,封建礼教,就连皇家也不例外,所以论长幼的话,太子朱标是最有资格的,还有就是朱标是嫡长子,这个身份已经是高了,最主要的问题是朱元璋看上了朱标的品性,太子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马皇后本人十分的仁厚,太子朱标也随了她妈,以宽厚见长,朱元璋认为自己杀伐之气太重,四子朱棣也是如此,如果是开疆拓土需要这类人,可是现在大明王朝已经建立,不需四处的征讨了,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朱标正好适合当个守成之君,来让百姓安居乐于。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最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很痛苦,最后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皇孙朱允炆身上,他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像儿子朱标一样。

可是朱元璋也知道自己的孙子朱允炆能力是不够的,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们觊觎朱允炆的皇位,他把自己的九个儿子全部调离了南京,尤其是燕王朱棣,他也明白这个儿子的能力和野心朱允炆根本镇守不住,于是就把他调到了很远的北京,当时北京还不是明朝的首都,那里也处于和蒙古接壤的地方,所以蒙古人经常乱那里,朱元璋此举的用意,一方面就是用燕王的能力去守卫明朝的边塞,另一个原因就是防止将来燕王朱棣,离得南京太过于近的话,会被篡权。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