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这里

用人命试新机

地铁车厢相撞,与美国波音737埃塞俄比亚的空难,原因都是同一性质:在交通工具“IT升级”时的“磨合”问题(teething problem)。

一九九一年五月,奥地利劳德航空公司(Lauda)一架波音767在曼谷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还有一对任教香港大学的英籍夫妇。

劳德的空难,当年调查结果,指飞机驾驶操作,进入电脑自动化年代。

由全人工操控到电脑化,有一个过渡期。本来驾驶舱共有三人:正副机师加一个电脑工程师。因为飞机师在受训的时代,并没有电脑的全面介入。机师要与电脑操作合二为一,要有一个工程师在机舱陪同,万一手忙脚乱,工程师会救命。

但是约从一九九〇年起,许多航空公司因为成本,觉得飞机师对电脑已经熟习了,纷纷撤销了电脑工程师。然而在此时刻,新旧交替,青黄不接,最容易出事。

三十年过去,航空界的科技,又由电脑时代升级到AI时代。此一过渡期有多长,此期间会有几多人成为“科技进步”的试验品,则无人知晓。

劳德航机当年也是起飞后不久,电脑不受机师操控坠毁。在手机世代,人还可以沿用Nokia或爱立信,拒绝换4G苹果。但在AI升级时代,全球的飞机都一齐投入,除非不出门,否则在三五年内,人人投入此一风险,听天由命。

然后在陆地,AI操作的无人驾驶汽车,将可在二〇二七年普及。美国硅谷的史塔斯基机械人公司,已经研制成功,现正积极试行。

十二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AI专家认定:人工智能汽车不可行,因为开一辆汽车,时有紧急状况,人的直觉,不可由电脑取代。但十年期间,这个问题“据说”已经解决,在美国随时可以投产,剩下来的,只是保险和立法问题。

许多人拥护科技,也有人警告:不要那么快,要确保“零风险”。然而世上没有“零”这回事,于是一派人说,勿“因噎废食”,另一派说:简约即是更好,要反璞归真。

到底哪一方对?其实只有一个答案:在付出collateral damage的试验期间,或以后“带病提升”时,若须死人,只要死的不是自己就可以。

关键词: 
栏目: 
首页重点发表: 

Theme by Danetsoft and Danang Probo Sayekti inspired by Maksimer